关于那些疑义、谬误(2/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南北朝最重此科,《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

隋唐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每年秀才不过一两人;秀才一科,多次举废。

明太祖时,举秀才数人,均是辟举,非科举之士,后乃专指州、府、县学之生员。

秀才,与《礼记》中秀士相若,本是泛称,不过才能秀异之士也,不限于饱读诗书之人。至汉晋,成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到隋唐,为取士一科,后废之,同时,成为读书人的通称。至宋,沿用唐后期之法,但凡争取举荐者,皆称秀才,所谓“不第秀才”,便始于宋。

本文因为用语习惯等问题,便不与更正啦,大家明白就好!。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