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颖阳侯苏万山出身草莽,早年在京津一带,远近闻名,是个不折不扣的悍匪。
前朝末年,昏君当道,苛捐杂税,天灾战乱,四海之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百姓没了活路,遂各地揭竿而起,反了皇帝。
当时的匪首苏万山因把持着京津一带的要塞和码头,且人多势众,一时风头正劲,成了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苏万山并没有称王称霸的心思,故而当机立断,带着一众人马,于众多势力中,投靠了当时的“辽东王”,大将军王赵庆,也就是现今的皇帝。
那时的赵庆还未成事,在各方势力中并不出众,对于苏万山的投靠,颇有些意外,并不真正信任。
后赵庆遇险,苏万山单枪匹马救赵庆于险境,机缘巧合下,二人推心置腹地谈过一次。
不想前者竟油然生了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深觉苏万山此人如赤子般纯粹,虽一身匪气,却不失忠肝义胆,是条英雄好汉。
苏万山得了赵庆青眼相看,自此死心塌地追随赵庆,四处征战,战功赫赫,威名日盛。
待赵庆平定四海,做了皇帝后,大肆分封,论功行赏,苏万山便顺理成章地加官进爵,成了京城新贵。
而当年苏万山慧眼独具识明主的一段往事,更是在市井百姓中津津乐道。
连茶楼中的说书艺人也将其编成故事,屡说不厌。
于是老颖阳侯苏万山一时名声大噪,成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典型成功榜样。
有人或羡慕或嫉妒地感慨苏万山是乱世出英雄,撞了大运,押对宝了,才有了今日的荣华富贵。
有人则听天由命地感叹,苏万山是时势造英雄,时运极佳,苍天庇佑,不是凡俗人等能企及的。
太多的人看到的是苏万山的好运,却忽略了苏万山戎马十几年,一身旧伤顽疾累累;救主于危难不知凡几,置生死于不顾,几次差点殒命。
而更多人不屑与苏万山为伍,全因瞧不起其出身,任苏万山圣眷日隆,手握大权,也全然视而不见。
持此态度的人还不少,上到皇亲国戚,下到清贵翰林,但凡家族底蕴深厚的,都不愿与苏万山深交,而白老太太也是其中之一。
因此当有人在白老太太面前,隐晦地暗示老颖阳侯苏万山的嫡次子还未成亲时,白老太太便保持沉默,毫不理睬。
匪就是匪,哪怕苏万山如今成了颖阳侯爷,也洗不掉过往的不堪。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苏万山的儿子能好到哪里去?
更何况颖阳侯府对于白家,原本就是齐大非偶。
侯门规矩大,白老太太是断断舍不得女儿去受委屈的。
白老太太犹记得当年成亲时,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父母兄弟生怕罗家女儿未进婆家门就矮人一头,只得在白老太太的嫁妆上做文章,几乎耗尽了大半家财。
而待白老太太嫁到白家之后,更是每时每刻都战战兢兢的,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的好。
虽然婆家人口简单,并无刁钻的婆婆,强势的妯娌,尖酸的小姑,花心的丈夫,也无人刻意或是无意为难白老太太,可白老太太总是心神不宁。
就是因为婆家实在好的没的挑,未出阁时就被人羡慕嫉妒恨,白老太太才愈发心虚。
若不是白老太太进门有喜,接连生了两子一女,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腰杆,心境安定,恐怕以后的日子就如惊弓之鸟一般,再无安宁。
因此白老太太坚信,婚事还得门当户对才好,虽然两个儿媳均出身高门,可那是儿子出息,自己凭本事争来的。
至于掌珠幺女,还是找家世清白的读书人家结亲才好。
白家不需要女儿的婚事做联姻的牺牲品,有两个兄长撑腰,白老太太反而觉得女儿低嫁,日子会过的更舒心。
白老太太早就相中了一户耕读传世的人家,就在京郊,是白大老爷同窗的堂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前途无量。
白老太太甚至暗中相看过此人,果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这句俗语,在白老太太这里,却正经颠倒过来。
更何况,众人口中的颖阳侯嫡次子,根本不是苏万山元配夫人所出,而是苏万山的并嫡之妻所出。
但凡有规矩,有讲究的人家,哪里会行如此嫡庶不分之事,堂堂侯府,倒比商户人家都不如了。
颖阳侯嫡次子,不过是好听的说法。
并嫡之妻为平妻,平妻也是妾,妾生的儿子,就是庶子。
白家虽比不得颖阳侯府,可白家的女儿却是正经嫡出,白老太太哪里舍得把女儿许给庶子。
偏偏此时,幺女随二嫂回娘家永兴侯府吃红白喜事的酒席,偶被晋王瞧见,不想被晋王上心了。
晋王乃皇帝第二子,为朝阳宫端贵妃所出。
因万皇后所出的太子朱玉在前,所以晋王并不十分出众得宠。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