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初衷(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康熙五十年,清廷出台了一项新的税收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它的含义是指只征收固定人头税,然后把收税的重点集中到田税上。

之所以出台这样的一条政策,是因为,一方面康熙想向天下人证明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是要以此来安抚天下的汉人百姓,以及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可这真的是仁政吗?为何到了近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都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反而不采取此“仁政”?因为此策实际上是社会的大倒退,把人口与土地严格的绑定起来,使得官府竭力把尽可能多的人口转为耕田人口,极力压制无土之人,如工人、商人等的生存空间。这与同时代欧洲圈地运动迫使农民放弃土地恰恰是截然相反的做法。这项政策也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社会的一大根源。

发展医药卫生,鼓励生产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制度才是根本。国家如果不能有好的政策和制度,那么淑云做的再多也只能是一时的光鲜,而不能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永远的强盛下去。这也是淑云冒险提起这个话题的初衷。

自从淑云说完,康熙一直坐在那里默默沉思着。显然淑云的话对他是有所触动的。淑云见状就悄悄起身退了出去,把空间留给康熙一个人,以便他能够安静的思考。

淑云知道,康熙是有他的顾虑的。作为皇帝,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前途和命运。这偌大的一个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必须要慎之又慎。

淑云从不怀疑康熙的能力和他想治理好这个国家的决心。可是康熙有他的局限性。就冲他能出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税收政策,他就不是一个懂经济的人。再说他站得也太高了,一个永远都高高在上的人。无论他多想,他都不可能切实体会到底层民众的真正意愿。

其实说到懂经济,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又有谁真的懂呢。都是一群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腐儒,让他们做一篇八股文章,他们可能提笔就来,并且能写得花团锦簇。可是要论起钱财,多半都会道貌岸然说一声“铜臭”吧。

皇帝不懂,大臣们也不懂,这一下就杯具了。能出现这种让社会倒退的政策,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是仁政也就不奇怪了。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财政先破产然后才亡国的。”这句话像一记闷锤击在了康熙的心上。也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怎么样也挥之不去。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认为的好政策,也是众观历朝历代的缺失后才出台的,怎么到了淑云这里就成了不合理。不公平了呢?是妇人之见,还是这其中真的有问题?

淑云是自己的女人,和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康熙自认为对她还是很了解的。淑云眼界开阔,见识广博,也从不会无的放矢,她每次说过的话,做过的每一件事,最后证明对自己,对大清都是有益的。而且她全都是在为朕着想。从不求什么回报,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触犯了禁忌。这也是一直以来自己能够纵容她谈论朝政的一个原因。

那么如果真的是有问题,那么都是那些地方有问题,要怎么改?就这个问题,康熙在心里不停的琢磨着。

淑云溜了一大圈。回来后,看到康熙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的在那思索着。

淑云走过去,坐到康熙身边,挽住他的胳膊,轻声道:“别想了,这些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理顺的,还是先吃饭吧。”

“嗯,哦,朕还不饿——唉,淑云你说这税赋少怎么还就不好了?”

淑云叹了口气道:“我不是说税赋少不好,我是说目前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不合理。”

看着老康定定的瞅着自己。得,看老康这架势,自己要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他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看来晚饭要推后了,希望今晚不会饿肚子。

和康熙说话是要讲策略的,淑云寻思了一下,才开始说道:“你们男人啊,就是不会过日子。过日子讲究的是精打细算。”

“你先等等,我问的是税收,你怎么又说到过日子上来了?这都哪跟哪啊?”康熙不满的打断淑云道。

淑云安抚的拍了拍康熙的手被,又给了他一个少安毋躁的眼神后,才道:“像我一个妇道人家,税收这样的国家大事,我通过做生意,虽然发现有些地方不合理,可是具体要怎么做我是不懂的。不是有句话叫“治大国若烹小鲜”吗?想来和管家也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大家,一个是小家罢了。管家我自认为还是精通的,你既然要我说,那我就只能从管家的角度说起了。怎么样?还要不要听?”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