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第五十一回,宝琴编怀古诗十首,其中八首是真有历史,唯有最后两首,却也恰好是写的《西厢记》和《牡丹亭》!
当时宝钗就说,“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这是要撇开关系了。
但这时候黛玉的反应是什么呢?
她说——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这才是黛玉该有的反应!也是她对之前合好一节的解释、辩白!
且宝钗虽平时人缘比黛玉好,探春李纨都和宝钗更为亲近,但在这个时候,探春和李纨却同时出声赞同黛玉。
李纨也进一步说——“况且她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
在红楼的其他地方,对这个情节也多有照应。
比如说,元春省亲,演了《牡丹亭》和《钗钏记》里的戏——换成话本,哪本不是“禁书”?
此后女先生说书,也不忌讳在女孩子们面前说才子佳人的故事。
更有大观园里的丫鬟,开口红娘莺莺……她们难道是哪里看到“禁书”了?
看书不行,但听戏曲就可以。而“听戏”,又是这些大家小姐逢年过节时常有的娱乐项目之一。且本来就是有从戏曲中听来的。黛玉顺口说上两句,心虚害怕什么?
宝钗难道是傻的,拿这种不靠谱的东西去指责黛玉看禁书?
黛玉难道也是傻的,还真能被她唬住?
说得难听点儿,就是一时间被唬住了,日后回过味来,哪里还能视宝钗如姐?
是以,只要看看前后的诸多照应,是很容易肯定的,宝钗黛玉的合好过程,写出来的,不是“真事”,而是“假语”。
那么,宝钗和黛玉到底是为何合好?怎样合好?
好吧,说到这儿,效颦就有点儿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个谜团。
摆在面上的东西,推断有假很容易,确认真情却很难。何况红楼缺失了四十回,谜团本身就缺了很重要的线索。
且作为红楼正钗的其一其二,黛玉宝钗身上,可写的、能写的实在是太多。
而个人感觉,她们之所以合好,和她们的性情有关,也和她们在贾府的经历、处境有关。但不管怎么说,既然被隐去了,那么真情就只能是脑补了。
在远没有曹公笔力的情形下,不敢乱来。
等到分别为黛玉宝钗开单章时,再来写对这件事“真情”的推想吧。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