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秀才行医,如菜做齑。
早年的落地书生董自明,家中穷苦,老父走的早,老母体弱多病。董自明一方面苦于无银钱再考功名,一方面想为老母解除缠绕多年的痹症之痛,便在温习书本之余间或研读医书,替人问诊看病。时间久了,渐渐专钻营越精,原本考取功名的心思反倒是淡了下来,一门心思扑在医术上。并且在太医院每三年的大考中得了头一等,顺利成了医士,又三年,在医士三年的大考中,再次得了一等,成为了御医。
董自明研习医术大半辈子,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不仅在太医院内名望高,便是在寻常百姓中,提及董太医也要竖起大拇指叫上一声好。董自明与老妻吴氏育有二子,长子董文大子承父业,年纪轻轻便进了太医院供职,中年之际,谋得太医丞之职,次子董成大论医术高过兄长,只他志不在官,在医药经营方面颇为有道,创了上京名医馆济慈堂。
时值董自明六十大寿在际,他如往常一般在太医院当值,直到家中小厮来报说大爷领着七姑娘回家来了,董自明坐不住了,在晚饭前匆匆赶回了家。这会儿前厅内儿孙满堂,见他老人家缓步而来,众人都觉着好笑,心知家中只有七儿能有这般大的面子叫祖父赶着回来呢。
儿孙们迎上前见礼,两个儿子、六个孙子、一个孙女还有一个小重孙,看上去真是热闹非常。董自明微笑看着眼前的儿孙们,心中生起自豪感来,只觉回顾这半辈子,他也称得上无憾了。
长子的四个孩子,分别为董昌、董泰、董立、董兆;次子的三个孩子,分别是董堃(kun)、董信、董赟。老大董昌二十有二,沉着稳重;老二董泰十九,与他大哥一般老成;就连老四董堃也不如同龄孩子那般跳脱;老三董立与董堃一般大的年纪,只比他小了月份,却和他四弟性格大相径庭;老五和老六董信、董兆,一个十七,一个十六,眉目清秀,举止不凡。
至于长孙董昌跟前的小重孙董川,正值狗嫌鸡烦的年纪,最是让人头疼。
说来说去,家中这帮男儿竟是没一个能讨董自明欢心的,唯有他的小孙女,乖巧可人,聪明伶俐,堪称他的贴心小棉袄。
这会儿见到自己的贴心小棉袄了,董自明捋起小胡子,脸上有着满意的笑容。
“祖父,饭前一碗粥,活到九十九,您先来一碗枸杞南瓜小米粥开开胃。”老太爷一入座,董赟便亲手盛了一碗粥端给董太医,嘴儿巧,笑容甜。
“好,好,祖父听七儿的,枸杞甘平入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祖父这几日眼睛正有些干涩呢。”董太医乐呵呵的接过瓷碗。
众人皆默,心说老太爷从来没说过自己眼睛干涩呀,怎么今天突然就干了呢?
难不成是见了孙女之后激动的?
董太医将一碗粥用完了方才动筷,众人见老太爷动了筷子,跟着陆续动筷。
秉承食不言寝不语的家训,董家席间除了川哥儿要吃的声音,其他人皆安静的用着自己的饭。饭后,董赟陪着祖父在院子里慢走消食,将自己在宣城的见闻说与老太爷听,老太爷笑眯眯的听完,而后伸手点点孙女的额头,“我晓得你在你外祖母家要养成了野性子,怕是在那里疯的快要忘了医经里的内容吧?”
“祖父,七儿没有。”董赟跺脚,“七儿在那边也没忘研读医书的。”
“哦?那祖父要考考你到底有没偷懒了。”董太医捋捋胡子,各家经典信手拈来,“《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气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
“《伤寒》第一百六十一条。”
董赟从容接道,“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第两百四十七条呢?”
董赟想了想,笑道,“这条乃是胃强脾弱条。砆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爷孙两一问一答,不知不觉间竟是将《灵枢经》、《素问》、《伤寒》、《金贵要略》各家经典你问我答了一遍。
“祖父,我没骗您吧,七儿时刻记着祖父的教训,没敢松懈呢。”董赟笑嘻嘻的搀着董太医往北房花厅走。
董太医满意的不住点头,虽未表扬孙女,但脸上的骄傲之色不掩,院中来往的下人们早就见怪不怪,他们家的老太爷只有在两个时候才会露出如此神色,一是他在医术上有新突破之时,二是小女郎哄他开心时。
......
送了祖父回房,董赟又去了爹娘屋里,前头已说,董家三进的院子不够住,又在长安街买了两进的院子,董家二房便是居在这两进的院子里,这两进院子大门便是一排济慈堂门面,一口气占了六间房,看诊抓药皆是在此。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