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被调侃的霍恩导演(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对于塔玛拉·霍恩十年磨一剑(其实是九年)的影片,绝大多数媒体还是非常好奇的,不仅仅因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后门,还因为这部电影被曝光以来闹出的血雨腥风。

柏林电影节场刊记者兼影评人乔伊在电影开场十五分钟前赶到,原本以为会挑选到一个绝佳的位置,没有想到等她进场后,就只有边上的位置可以坐,好位置都已经被人占下。

之前,乔伊还有同事觉得柏林组委会将最大的放映厅安排给一部纪录片实在是有点奇怪,哪怕电影的导演是塔玛拉·霍恩,纪录片就是纪录片,还能指望有多少人感兴趣?

现在看来,这种偏见真是有些可笑,霍恩就是霍恩,无论什么时候,她拍什么类型,她的电影总能引起别人的兴趣。

既然是场刊的影评人,乔伊勉强算是官方,知道的比普通影评人知道的要多一些,比如这部《沉默的镜头》空降主竞赛大名单的始末。

克劳德·米勒,法国知名度最高的中生代导演,同时,也是塔玛拉·霍恩的老师,是他向电影节主席推荐了这部电影。

当然了,乔伊不会天真的以为仅凭克劳德·米勒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组委会的看法,塔玛拉·霍恩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

霍恩一贯不走寻常路,《沉默的镜头》也是如此,电影的最初,是一场葬礼。

时间定格在2009年。

这场葬礼有男有女,有年轻人也有年长的老者。

随后镜头对准墓碑,墓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

随后时间回到2003年。

一个精神抖擞的老人,对着镜头表示自己愿意签下这份合同,镜头那边的声音引起几位法国记者地注意:“是塔玛拉·霍恩!”

霍恩是法兰西媒体一手捧出来的,纵观霍恩的成功之路,除了自己争气,法国媒体力捧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甚至可以这样说,早些年媒体对霍恩知名度的推动远远大过霍恩作品匹配水准。

因为那个时候,她的作品虽然不错,但远没有到大师水平,可那个时候,法国媒体已经开始吹起来了。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去质疑霍恩的水平,认为她是注水货,

自己争气固然很重要,媒体地鼎力支持同样是成名的要素,法国有许多有才华的导演,他们的潜力不一定比霍恩差,但是他们不是法兰西媒体的宠儿,所以他们的知名度很小,甚至连法国人也没有听说过这些导演的名字,塔玛拉·霍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若非法兰西媒体的热炒,想来电影制片人大卫·海曼根本不会注意到霍恩这个人,更不会让她担任这部电影的总导演。

随后,大银幕暗了下来,黑幕出现片名,沉默的镜头。

这是一部带有明显霍氏风格的影片。

也是乔伊看过的最不像是纪录片的纪录片。

几乎不夹杂拍摄者的叙述,只是在讲故事。

记者看到了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导致这部影片一度被电影院搁置的□□,塔娜夫人。

塔娜夫人是一个寂寞且非常乐观的老人。

她对人非常友善,也非常享受生活。

她给家里每一个东西都起了名字,并格外喜欢这个新来到家中的镜头。

她每天都要和镜头说话。

对着镜头吃饭。

乔伊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侵权事件,她心里忍不住有些好笑,只要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知道,侵权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塔娜夫人的表现完全不像是对此毫不知情。

相反,她不仅是知道的,而且还将镜头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里还有一位热爱足球老人,欧洲几乎人人都喜欢足球运动,哪怕是亚伦和雷蒙德,也有喜欢并支持的球队。

老人在电视机前,为喜爱的球队加油,也让观众倍感亲切。

塔玛拉·霍恩的电影总是非常美,即使是最血腥最黑暗的镜头,也有一种静谧压抑的美在其中静静流淌,不同于“暴力美学”,这是一种全新镜头美学,很多影评人将这种光影艺术叫做“残酷美学”,或者是“霍氏美学”。

因为此前,除了塔玛拉·霍恩,他们从来没有在其他导演的电影中,如此具体的感受到这种呈现方式,无意识的灵光一闪和有意识的掌控,是完全两种概念。

不同于“霍氏美学”的代表作《黑暗将逝》,《沉默的镜头》的故事因为发生在单一的固定镜头下,显得非常质朴。

但是它所表现的故事,却并不像一部纪录片,而是剧情片。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