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大哲学家说过,最可笑的人是那些忙碌而不肯静观生活者。照他看来,行色匆匆的城市人大都可以归于可笑之列。然而城市里也有一些另类,他们往往把自己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像看闲书一般地阅读着他有兴趣的大都市,并且评头品足,娓娓道来。
本编中的三位作者大概就近于这种人。学者易中天先生有一本书,直接就叫“读城记”;而身为文学家的方方女士则有一本并不“文学”的书——《阅读武汉》。此编相关文章就是从这些书中抠下来的。
与前两位不一样,韩作荣先生出生在被叫作“东方俄罗斯”的哈尔滨,且根本没有在南方生活过。这样的人对长沙感兴趣,本身就是一桩让人感兴趣的事。大概是因为站得更远,他的阅读边界似乎有点模糊,简直是把长沙与湖南放在一起来读了。对这种散文式的文字作学术的辨析是多余的,难分难解正好表明长沙这座城市与湖南全省或三湘四水的万般因缘。这也许正是他的用心。
忙碌的我们不妨暂离喧闹,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方方
一
一个普通人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时候真很难说。它或许可以使这座城市出尽风头(比方拿奥运金牌以及有顶尖产品),或许可以使这座城市漂亮洁净(比方建造世界最美丽的大厦以及将环境卫生做得无与伦比)。但那种对于一座城市所必需的深远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以及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风气,却是尽一个普通人最大的能力也是无法做到的。
如果把问题放在一个有权人对一座城市的影响能有多大的尺度上,那个答案就不可以跟普通人同日而语了。一个贪官的能量可以毁掉一座城市或使其落后几十年几百年,而一个清官并也是有着远思近虑的勤官,却可以开一代风气,可以造就一座城市,为它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使它的强大和繁荣延续千百年。
在这里要说的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张之洞。在武汉,这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一百多年前的1889年,作为湖广总督府的武汉有幸迎来了它新上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的到来,使地处内地、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开始它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飞。洋务派人士张之洞是晚清时代难得的头脑清醒者。难得在于他既远见卓识又实权在握,既敢于创新又颇有谋略。于是总督府所在地武汉便成为了他尽情施展才情和抱负的场地。
二
张之洞知道,要致国于富强,不能缺少人才。而国家要出人才,不能不办教育。
选自《阅读武汉》,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方方,1955年生于南京,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中篇小说《风景》等。
张之洞走马上任的第二年,便在武昌亲手创办了“两湖书院”。一些近代革命家如黄兴、唐常才等都曾是两湖书院的学生。1893年张之洞又在武昌创立了“自强学堂”,它比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还要早5年。文化名人辜鸿铭曾在这所学堂内教授英文。张之洞在武昌办学,不仅办高等学府,亦创办中低等的学校,比方以方向而命名的“东南西北中”五路小学和以“文武”来区别的“文普通”和“武普通”中学。1906年,张之洞开办了“两湖总师范学堂”,课程开有中文、英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经学、教育,以及修身、博物、体操等,这已经是一个现代师范大学的雏形了。与此同时,张之洞因醉心洋务运动,故大量地派出留学生,以便更好地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回来。他规定本省留学生学成回来必须在本省服务六年以上,外省留学生亦必须为湖北服务三年以上,否则追回全部公费。这样的政策真有点“铁腕”的味道。这对于湖北尤其武汉人才的聚集和素质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因张之洞看重教育并宠爱学生,以至张在任的年头里,但有学生与官吏发生冲突或纠纷时,多是以学生胜利而告终。由此,武汉生出一种“官怕学生”的风气。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实在是件有趣不过的事。
张之洞还知道,要振兴国家,不兴办实业将无出路。为此他在1891年即他到任仅两年,便破土动工开始修建炼铁厂。这是一座拥有十个分厂规模巨大的工厂,是整个亚洲的第一座现代化大铁厂。1894年5月,这家炼铁厂流出第一炉铁水。尔后张之洞又开办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以及其他的工业项目。张之洞为武汉成为中国的大型工业城市作了最初的奠基。
张之洞更知道的是在列强急欲吞噬分裂中国时,必须有自己的军队和强有力的武器。他一方面操练新军,以御外侮,一方面又开办了中国第一座兵工厂。这就是著名的汉阳兵工厂。凡看过国产战争电影或描写战争小说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士兵们手上常有的武器“汉阳造”。那便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所造出的枪支。
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相当程度是因为“卢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的开通。张之洞一手操办、促成和力争了这条铁路的兴建,它给武汉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可以年代而计。武汉市拥有今天这样城市规模,又由于武昌和汉口外围堤防的修建。它使得建立在沼泽之上的武汉消除来自长江以外的洪水威胁,并致沼泽突出于水面,涸出土地几十万亩,从而逐渐扩展成可以容纳今天这样规模的大型城市。汉口那条长达三十四公里的长堤,人们叫它“张公堤”,它至今仍然立在那里,默默地保卫着武汉。
张之洞办教育,使武昌现在仍然是大学集中地。除了北京,全国恐怕没有哪一座城市有那么多的大学集中在一起,彼此为邻。
张之洞办实业,使武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并因此而使武汉的重工业发达。
张之洞修铁路,使武汉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之地,并因此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