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大家庭。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
因此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
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对保存和传承民族音乐的遗产,对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振兴民族文化、创造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新音乐都有巨大的意义。
本人通过对1990年一2000年这10年间有关对西北回族民间音,看出我国音乐界对回族音乐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对回族音乐研究的态度很诚实,研究内容也较广泛,不仅涉及回族史的研究,民间歌种的形态及分类的研究,还有对回族音乐发展前景的思考和探讨。其中杜亚雄的《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音乐》、冯光钰的《回族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刘金明的《回族民间歌曲与伊斯兰教》、张新明的《回族民歌的题材及意蕴浅析》、赵维峰《回、土、撒拉三族“花儿”
的风格比较及溯源》、杨沐《也谈“回族民间音乐”》、郭德慧的《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比较研究》等文章都对西北回族民间音乐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供今后的学者们去参考与实践。
本人就此10年间的有关西北回族民间音乐研究所讨论的焦点作以下三方面的概括:
一、回族音乐的界定
近年来,学术界对回族音乐的界定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国的回族有没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有人提出“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民族,回族是在其先民失去家园并继而失去母语之后,在中国大地上繁衍、发展起来的”。杨沐在他的《也谈“回族民间音乐”》一文中谈到:音乐是存在于全世界每一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没有音乐,回族也应该有自己的民族音乐。但目前学术界所称的“回族民间音乐”是否就是回族本民族的音乐标识?对这一问题杨沐从中国回族的族源、历史发展与现状,以及回族的民间音乐种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即从目前已知的情况看来,回族没有一种全族共有的、独特的本族音乐或音乐标识。对此问题,冯光钰在她的《回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予以回答。她主要是从民族、地域文化、语言学、宗教学等方面人手。还有些论文认为:“回族音乐文化是一个双构系统,是由汉族音乐和一定数量的伊斯兰音乐两大音乐文化化合而成。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音乐文化,自然带有多种文化形态的鲜明特征,它既不同于阿拉伯音乐和波斯音乐,也有别于汉族音乐,也不同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的音乐。”因此,“要求他们也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统一的通用音乐,或干脆说回族没有音乐,这两种说法都不切合实际。”鉴于此,有的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回族宗教音乐”的新概念,如李从陆、平克军、马建国的《回族典型音调刍议》中提到的清真寺内外的经堂语调——混合了阿语、波斯语、汉语和大殿内外颂经唱诗的音调,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回族音乐。这一概念认为“中国回族伊斯兰教音乐是阿拉伯音乐和汉族等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它具有鲜明的中国化、地方化的倾向。中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大分散、小集中”
的居住特点,因此,“形成了回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结构,产生了复杂的音乐文化现象,即散居各地没有一个中心聚居地,没有一种代表的音乐文化,驻宁随宁、驻滇随滇、驻闽随闽”。所以对回族音乐的界定,既不能以回族人民所唱的歌,所奏的乐皆为回族音乐,也不能认为回族没有音乐。许多学者认为,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回族音乐认真进行研究和鉴别。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