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目壹引论贰本论
一、一数迭用
二、两数迭用
三、邻数连用
四、倒数连用
五、连续数列
六、散珠连缀
七、各数成倍
八、泛表多数,专有系列
壹引论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五》提出了“辞趣”这一新命题。他解释说:“关于语感的利用,大体可以分作三方面,就是:辞的意味,辞的音调和辞的形貌。这三个方面大体同语言文字的意义、声音、形体三方面相对当。我们在辞趣论里所要讨论的,便是如何利用各个语言文字上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的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语言文章的情韵的问题。利用语言文字的风致来补助语文情韵的手段,虽然普通并不计及,但是应该讨论的项目也不少。”结合陈先生的具体例证以及所言的“附着的风致情韵”来细致考虑,所谓“辞趣”就是趣味修辞,即在表达的意义之外另外附着一种奇巧的趣意。一般的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目的是要表达的清楚明白、形象生动、深刻有力,不是另要增加新的内容,“辞趣”却正是要增附情趣。所以陈先生另拟称名,专篇叙说。可以打个比方,“辞趣”犹如传统工艺品,特别讲究外观的艺术欣赏性。远古简朴的陶缶陶瓶之类,只有实用性,向后便结合了审美艺术性,发展到明清瓷器以及景泰蓝产品,可以说那附着的艺术风韵趣意极度增强,甚或喧宾夺主,成为陈设观赏物了。
陈先生说,一般修辞论著对辞趣“并不计及”,这种情况至今依然。陈先生说“应该讨论的项目也不少”,但他草创这一辞格,也未及详论深说,仅就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粗略而言,有的例证或解说也未必恰切。时隔六十多年,我国语文学界对辞格的研究有许多进展和突破,但陈先生“辞趣”的命题及论述,似未有继作研究的。本文提出汉语数词趣味修辞系列方法,试为陈先生“辞趣”说张目而深入讨论。
我认为陈先生提出的由词语“附着的风致”而蕴含的“情趣”或“情韵”,是汉语修辞独具特点的效果。只是该书对此论述甚为单薄,全文仅有十二页,举例零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切合尚觉疏漏,而且“辞趣”的独特命题与本书前面所论诸多辞格还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例如拆字、藏词、飞白、镶嵌、顶真、回文等等,也都正是只有情趣的非必然的修辞。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但别具风味,另有美妙的非表述本身的趣意的存在,的确是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的,很值得深入研究,来丰富汉语修辞学,使它的民族性更加明显。本文承受陈望道先生的上述启示,新提另一种有浓厚情趣的修辞(即不能统包于陈先生所言的意味、音调、形貌之内),供大家研讨。这就是巧用数词,增饰文采,意趣相谐。
关于用数词修辞,古代文论诗话中不能说没有前人言及,但毕竟是片言只语,而且是从炼字、对仗、夸大、泛说等局部问题而谈,与“辞趣”并非同一。值得介绍的是秦牧同志的《数字与诗》一文,可以说是接触到边缘了。文章虽不太短,有必要移录于下:
如果有人说,“把数字写至诗里面去,有时很能够增添诗意”,我们初听起来,也许会不大相信。
因为,数目字往往是比较单调的,有些文章里面多引了数目字,都会令人感到枯燥、困倦,更何况是诗呢?
然而诗歌中适当引用数目字,有时的确格外情趣横溢。我觉得唐、宋许多杰出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请看下面这些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韩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李白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杜甫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
曰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
从上面例子中,可以见到:这些诗人,不约而同地在某种情形下,都擅于把某一些具体数字,编织入诗,就像在云锦中织入了金线黑丝似的,自然得很。我们读来,不但不单调,而且感到生动极了,传神极了。柳宗元诗句中如果不是采用了那些数字,他的贬谪流浪,沉郁苍凉的感情便未必能表述尽致;陆游诗句中如果不是采用了那些数字,北国风光,河山壮丽的景象便未必能给人一种清新入画的印象。
数字在这些场合起了一种奇特的作用,它使描述的事物高度形象化,明确清晰起来,特征也就分外显著了。像杜甫描写孔明庙前那株古柏,如果笼笼统统以“枝干参天”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就会流于一般,决不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这些充满了数字的诗的奇特的艺术力量,如果我们寻根究底分析一下,正是“高度形象化”、“具体事物具体处理”、“非常之事用非常之笔”所产生的艺术力量。
秦牧同志此文甚誉枯燥的数字所产生的“情趣”和“传神”作用,惊异它的“奇特”,应该说正是陈望道先生指出的“辞趣”性修辞。只因此文仅是即兴式的随笔小品,引例仍嫌就句论句,就意论意,就诗论诗,还不是数词义音形所“附着的风致”,还远未窥及各类文学作品这种情韵的大观。秦牧同志所言在“某种情况下,都擅于把某些具体数字,编织入诗”,究竟是怎样的情况,有无规律性呢?我们不能苛求那篇短文详作专门的说明。我们应受此启示,从整体的、宏观性、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欣赏数词的辞趣,修辞效果及其内部体制。
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七条“合两虚数成四言之三式”中,则较多地触及几种文体中故用数词求趣的例证,并且指明前人由于不辨此旨而妄改文字或错解句意等蠢事。兹将该节文字全引如下:
《樗蒲赋》精诚一叫,十卢九雉。”按即后世所谓“呼卢喝雉”,“呼幺喝六”,岳珂《裎史》卷二载李公麟画《贤已图》中景象也。“五木”而言“十”与“九”,似不可通;宋本《艺文类聚》作“入卢”,则“九”疑“凡”之讹,“凡雉入卢”以押韵改,句遂倒装,谓雉都成卢,获全采耳。顾即以“十”、“九”为汪中《说三、九》所谓“不可执”之“虚数”,亦颇无妨,求之今日常谈,会心不远。合两虚数以示“多‘都”之意者,惯式有三。一、两数相等,如常言“百战百胜”,词旨了然。《北梦琐言》卷一七李克用曰:“刘鄠一步一计”,是其类。二、后数减于前数,如常言“十拿九稳”,语气仍正而不负,夸“九”之多。非惜“十”之欠一;《焦氏易林.履》之《履》:“十鸟倶飞,羿得九雌”,《魏书.序纪》孝武皇帝“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江淹《泣赋》:“魂十逝而九伤”,又《杂三言》:“山十影兮九形”,《皇朝类苑》卷六?引杨亿《谈苑》载党进斥优人曰:“汝对我谓韩信,见韩即当说我,此三面两头之人!”(《说郛》卷五李义山《杂篡.愚昧》:“三头两面趋奉人”),是其类。三、后数增于前数,如常言“一猜两着”;《参同契》上篇:“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易林.蒙》之《复》:“獐鹿雉兔,群聚东囿,卢黄白脊,倶往趋逐,九新十得,君子有喜”,《睽》之《随》:“五心六意,歧道多怪”,《艮》之《颐》:“八面九口,长舌为斧”,《蹇》之《损》:“脱兔无蹄,三步五罢”,《西青散记》卷一:“心神凄陨,记三讹五”,是其类。《易林.贲》之《乾》又曰:“八口九头,长舌破家”,夫既主“长舌”,则着眼亦在“口”,而“九头八口”,指归正同《艮》之《颐》:“八面九口”,复同《事林广记》前集卷七《温公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犹《睽》之《随》;“五心六意”,指归无异关汉卿《救风尘》第一出:“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复无异《论衡.諌时》:“天地之神……非有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刘鄠一步一计”,而《通鉴.唐记》八天复三年胡三省注作:“刘鄠用兵,十步九计”。史惇《痛馀录》载《退婚卷》程式:“一离二休,十离九休”,元阙名《刘弘嫁女》头折王氏“寸男尺女皆无”,劝夫纳妾,夫曰:“你待赔千言万语,托十亲九故,娶三妻两妇,待望一男半女”;后数于前数或增或减,词旨无殊。盖得意可以忘言,不计两数之等(=)或差(-)也。“九雉十卢”倒装而为“十卢九雉”,如曰“尽雉全卢”,若是班乎?“十”有全义,《说文》十,数之具也”,“九”有尽义,《易讳乾凿度》,《列子.天瑞》:“九者,气变之究也。”
钱氏所谓读其参差不伦之数,却能“会心不远,尽雉全卢”岂若“十卢九雉”之另有异趣,正就是陈望道所言“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惜乎钱氏此说亦札记耳,尚未尽乎巧用数词促成达意之外雅韵逸兴兼而有之之洋洋大观。然而,虽前论之未修,终为导夫先路,不敢掠美障绩,总为引论如上。
贰本论
本文所述的利用数词修辞是一种积极修辞,它的基本特点是由于数词使用得“华巧”,便在基本意义表达之外,附随了一种奇趣雅兴,增加了语言的优美,耐人寻味。打个比方说,一件带有实用性(不是纯粹的装饰物)的物品却有精巧别致的工艺性,那实用性就好比数词本身的表达意义(确指或泛指,虚拟、夸大等等),那工艺性好比数词附兼的情趣意味。不过这里不是指某一个数词,而是同时使用的两个或更多,甚至一连串数词(不妨称为“数词群”或“数词流”)只有这种数词连用才形成一种形式上的配合美。不是必有或易有的奇妙之趣。经过历代文学家的长期实践,这种巧用数词的修辞,已经发展完善为多种形式的一整套格式,本文分为八种类型,一一详叙。
—、一数迭用
迭用就是重复,一般说文章是要避免重复的,因为它会导致死板呆滞。但事物没有绝对性的形式,美是多样性的,名家之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复只是就理而言,如果在格局上着眼求新,就能显示它可能有的或对称,或整齐,或回环错落之美,这是一般修辞中迭词生命之所在。数词词义拘谨、固定、难于有艺术性的迭用,某些数词在特殊情况下却可别开生面地迭用,这种“难能可贵”有新人耳目,排除绝对性认识的联想启迪之效,这已不属语句内容表达本身,所以这是一种附着的风致,是一种意外的谐趣。
这里所说的同一数词迭用,不是指相邻迭用,如“三三五五”之类,是指句内间隔或不同文句中迭用。可以是二迭,三迭、四迭,多迭至于十迭或更多迭。这里仅举四迭以至十迭及更多迭的例句。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无闲事,山下斫得庭前载。烂漫一栏十八树,
根株有数花无数。千芳万叶一时新,嫩枝殷红鮮麴尘。(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诗中“一”字四见。“一声催得一枝开‘千芳万叶一时新”句中,“一”字为不可换,而“烂漫一栏”的“一”则非必用,从词义显豁言,“栏内”、“满栏”之类的遣词当为首选。诗人舍平淡而求辞趣,“一”之用使“一”由三迭增为四迭,正是诗人所取。
高声发一咏,似得诗中仙。引满饮一盏,尽忘身外缘。昔有醉先生,席地而幕天。于今居住在,许我当中眠。眠罢又一酌,酌罢又一篇。(白居易《自咏》)
首尾“一”字相迭,形式回环照应,有助于表达诗促酒兴,酒助诗情的自得之乐。
怕娘娘觉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我需折一枝断肠柳,饯一杯送路酒。(元杂剧《汉宫秋》第二折《黄钟尾》)
我本是个花一丛锦一簇芙蓉亭有情有意双飞燕,却做了山一带水一派竹林寺无影无踪的并蒂莲。(元杂剧《金钱记》第二折《煞尾》)
从事理言,劝人食饮绝不会只限于一块、一杓、一杯,山与水的对应方位也绝不是一对一,但笔下言“一”全在于修辞的便于多迭有趣。
舰不的水池中一来一往交颈驾鸯,听不的疏林递一声啼红杜宇,看不的画擔前一上一下斗巧蜘蛛。(徐瑛《南吕一枝花》。六迭)
一重山,两重山,阻隔着关山迢遞,恨不得来见你,空想着佳期。默默地思一会,想一会,要写封情书捎寄。才放一只桌儿,铺着一张纸儿,磨着一池墨儿,拿起一枝笔儿,来写着衷肠,泪珠儿先湿透了纸,……(明代民歌《时尚急催玉》。七迭)
盼多情,她的病儿恹恹。高一声叹,低一声叹,长一声叹,我可短一声叹。谁把心事传,伤心的泪珠儿,淌不断,流不断,右沾不干,左沾也是不干,哭的两眼酸。绣花鸳鸯,绣对小绣枕。里一半,外一半,枕一半,我可闲一半,衾冷枕寒。红绫被,冷一半,热一半。有人伴?可是无人伴。孤灯自己眠。想起了情人,恨一番,怨一番,欲舍一番,我可难舍一番,无人把书传。嘱咐奴家的温存语,有年半,无年半,记一半,忘一半,想也是想不全。想当初离也是难,别也是难,到而今见面更难,可是难见面,何曰得团圆?(清代民歌集《白雪遗音》卷一《岭儿调.盼多情》。十六迭)
这首民歌在前四段中,“一”字迭用或四或二,共凡十四迭,可谓刻意为之。就在我们今曰一些民间曲艺、评书、相声中,“一”字迭用也是多见的。比如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说《岳飞传》诸书中,“左一眼,右一眼,上一眼,下一眼,前一眼,后一眼,一连看了不知多少眼。”听众每至此处总是感到惬意,并喜形于色。数词多迭的巧趣,由于曲艺说唱的节奏韵律而更加突出,也可以说精神意念中的美感借语言的快速节奏而外现。由此更可领会这种修辞的实际存在。
“一”字的多迭,最有名的是清代陈沆的《十一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轮明月一江秋。
这自然是有意为之,单纯地来看也可以批评它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但全面地看却反映了对这种修辞的肯定,是对此从难从严的基本功练习。有一些考秀才之类的民间故事中正是有诸如《十一诗》之类的情节。曾经听人说有才人作《百了歌》挽诗,末句为“一了百了”,正是“百”了之数,叹为妙绝,虽然前文的九十八了,说者都不知其详。这也是此种辞趣的一个小例。
二、两数迭用
两个数词同时迭用,难度大,“难能可贵”之类自然相应增强,而且新有一种迭字同迭字相兼的对比美。多见的是各两迭或三迭。
千看千意密,一见一怜深。但得把手子,寸斩亦甘心。(张鷥《游仙窟》)
千思千肠热,一念一心焦。若不求守得,暂借可怜腰。(同上)
萄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中“一叫”与“一声”,“三春”与“三月”乃是同义,为求三迭而不避复。可见诗人辞趣的追求是何等的明确强烈。又如李白:《山中与幽人独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又《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都只能从这种修辞角度才能给予最合理的理解和得到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元徐南思散曲《水仙子.春情》,载《太平乐府》)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同上《水仙子.夜雨》)
第一支曲子**有八对迭用数词,又不重复,缠绵宛转,委曲回环。说它雕琢,只能赞其精工细作;说它巧合,也必服其浑然天成。
乾隆五十五年八月,是乾隆帝八旬之寿,贺联千千万万,精妙之作不乏其有,最有名的却是彭元瑞所撰,赢人之处于在“五”和“八”各有八迭,联载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二“应制”: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八律,八风縹缈奏丹墀。
在新诗中同样可以吸收这种整体性的修辞。笔者未作全面考察,仅举两例。《诗刊》1980年第2期,马林帆《秦州谣.收苇谣》
一年一度泾水北,秋风又白十里苇,
十里轻烟十里雾,十里淡云沉碧水。
《诗刊》1980年第8期,戈壁舟、安旗《西湖绝句.九溪十八涧》
十里桃花红欲燃,十里杨柳绿如烟,
十里茶山十里翠,十里歌声白云间。
郭沫若《题五朵红云》:
五指山上五云红,五角红星在抱中。
众手擎天红五指,翻天覆地破牢笼。
这些迭用的数词,不但使人毫无重复之感,反而令人觉得小巧玲珑,清新可爱。
三、邻数连用
一组相邻的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的数词,或依次,或间次的用在诗中,又是一种意趣;不巧不相遇。或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白居易《勤政殿楼西老柳》:“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其实际表达值仅是:开元年间种的一株柳树,一直活到长庆二年春天。这就平淡无趣了。白居易《放旅雁》有句“九江十年冬大雪”,地名中的“九”,同长庆十年的“十”,本无事理瓜葛,按一般文理宜于避开缀连,但诗人反其意设句,有如相声中多见的关公战秦琼之类。《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阴差阳错,不失为一种良策,《拉郎配》虽捆绑成夫妻,也是美好姻缘,生活中的将错就错、逢场作戏,只要善于处理反而有意料不到的佳效,艺术家们也移化在他们笔下而生华了。白居易《春去》:“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一从”意为自从,“一”不是数词,它不仅和“两”成为借对,又同成为邻数,可谓一举两得。
不向东楼时一醉,如何拟过二三年。(白居易《东楼醉》)
晚酌一两杯,夜棋三数局。(白居易《郭虚舟相访》)
两句三年得,一吟旧双流。(贾岛《题诗后》)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无名氏《梁甫吟》)
唯有无生三昧观,荣枯一照两成空。(白居易《庐山草堂夜雨宿寄牛二李七庚三十二员外》)
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兼呈周殷二判官司》)
官濠水落两三痕,正是秋初雨后天。晓来谁过采莲船?菱荇中间开一路。(杨万里《七月既望观菱濠》)
中庭五株树,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鲍照《拟行路难》之七)
以上用邻数一、二(双、两)三。又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首名诗的感情深沉与语词的趣味是相辅的。“三千”、“二十”都非实数,它们在表示多量的本意之外,使“一声”和“双泪”的重点词语又获得了另一种支撑依托。三、二、一,是一组递降邻数,一、双、又是另一组回升邻数,不仅便于诵读记忆,而且作者和读者的感情也仿佛经历着起伏回荡的波涛。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因题门楼》)
楼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杜甫《恨别》)
方宅十余亩,草庵**间。(陶渊明《归田园居》)
石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风风雨雨又春尽,白白朱朱又眼空。拚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杨万里《又和风雨二首》之二)
上例中相邻数或为三、四、五;八、九、十;百、千、万。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四竿之竹。(庾信《小圆斌》)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路去,心与物相随。(白居易《莲石》)
近城一二里,远岸三四灯。望关恐早闭,驱舟只迟行。(杨万里《晚出郡城往值夏胡端明泛舟夜归》)
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贾岛《夜坐》)
一为鵝子二连花,三望青湖四石斜。唯有岭湖居第五,山前却是宰臣家。(唐.翁承赞《题故居》)
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杀狗功夫》四折《上小楼》)
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抱妆盒》三折《太平令》)
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差四。(《合同文字》四折《得胜令》)
以上邻数一、二、三、四(或续五),以下用邻数二、三、四、五;五、六、七、八。如果说仅两数相邻还对这种修辞看得不太深切,于此应是不存一疑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波两三人。(杜甫《南邻》)
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鲍照《寄行人》)
曾伴鹤驭两三仙,亲侍龙舆四五年。(白居易《寄相公崔侍郎钱舍人》)
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五梵志诗校辑》第一三六首)
湖山四五点,湖雁两三声。(李群玉《湖阁晓晴寄呈孙翁》之二)
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李群玉《书斋漫兴二首》之一)
圭峰秋后矗,乱叶落寒墟,四五百竿竹,二三千卷书。(唐.李洞《雩(一作“酆”)郊山舍题赵处士林亭》)
占地未过四五尺,浸山唯入两三星。(方干《于秀才小池》)
灌池才盈五六丈,筑台不过七八尺。(韩愈《河南令舍池台》)
这种辞趣我们在元杂剧中也是多见。本节前举例的“丁一确二”与“差三错四”的配套,不仅使我们看出其中的奥妙,而且同“三差两错”比较,还可以悟出这种群体修辞在构词的少数个体上的浸透以至凝固。如果说这种例证还带有现成词语趣意搭配的特点,而下面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这种群体修辞强势的灵活创造。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曲江池》一折《那吒令》:“谁家个少年,一时间撞见。一时间撞见,两下里情愿,三番家坠鞭”。《燕青博鱼》第二折《那吒令》:“这鱼呵重七斤八斤,你若是博呵,要五纯六纯,着小人呵也觅一文半文。”又,第三折《倘秀才》:“鼓打到一更也那二更,犬吠到三声也那四声。”《墙头马上》第四折《醉春风》:“家万里梦蝴蝶,月三更闻杜鹃,则兀那墙头马上引起欢愉,怎想有这场苦!苦!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了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朱砂担》第二折《南吕一枝花》:“我买下了些新槽的酒,连珠儿灌到有五六碗,他承兴饮吃到有两三瓯。”
这种辞格又影响到讽剌文学作品及后世的打油诗。如李贽《赞刘谐》对道学先生言:“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如罗家伦由五四运动中的偏师人物堕落为国民党党棍,群众如此讥讽:“一身猪狗熊,二眼官势钱,三字吹捧揍,四维礼义廉。”余不列举。
关于邻数连用,再举几个极有代表性的例证。《牡丹亭》五出《黄钟北醉花阴》:“(外觑旦,作恼介)鬼乜些真个一模二样,大胆,大胆;(作回身跪奏介)臣杜宝谨奏:臣女亡已三年,此女酷似,此必花妖狐媚,假托而成。”杜宝不能不承认眼前自称杜丽娘而要认父的“花妖孤媚”同女儿长相全无差别。但汤显祖不用现在的“一模一样”之词,而特用少见的“一模二样”,只能是他充分理解而满意它的趣味性。又如把连一个孩子都没有,可以表述为“无一男半女”或“无寸男尺女”,却不见用“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词的。“三长两短”有“一长二短”“一长半短”的同义词。邻数连用之妙具有令人欣赏玩味的工艺性。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求新、求雅、求巧的美学灵感在语言中的反映。
四、倒数连用
白居易《答崔宾客晦叔十二月四日见寄》:“今岁日馀二十六,来岁年登六十二。尚不能忧眼下身,因何更算人间事”。其中“二十六”与“六十二”,我们称为倒数。诗人发现了这种巧合,巧就是一种美,对读者而言,更加赞叹的是诗人发现这种美的艺术敏感。
五十年来思成熟,忙人应未胜闲人。……傥年七十犹强健,尚得闲行十五春。(白居易《闲行》)
二月五曰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作》)
《牡丹亭》三二出第二支《三段子》有句:“冻的俺七魄三魂,僵作了三贞七烈。”徐朔方先生注言:“三贞七烈一贞烈之极。通常作三贞九烈(按,参看本文后面“各数成倍节”),这里是为了和七魄三魂一致而改的。”其实说得更准确一些,是作者要趣成“七、三一三、七”的反向回环,使数字有一种可感的又不是可必的规律性。我们在对联中也多见到这种手法。《楹联丛话》卷二载:
“乾隆中,每岁巡幸热河,必于中秋后一日进哨(即木兰围场也),重阳前后出哨。跸路所经,有所谓万松岭者,满山皆松,为重九日驻跸登高之所,岁以为常。庚戌岁,上进哨时驻此,周览行宫,顾谓彭文勤公(按:即彭元瑞),令将旧悬楹帖悉易新语,期以出哨登高时亲阅。公连日构思,偶于行殿中得句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谓帖万松岭也,而难其对。因以片纸驰价,属纪文达公成之。文达公笑曰:‘芸楣(按:彭元瑞之号)又来考我乎?’即令来价立待,封纸付还。文勤公启视,则已就余纸写成对语矣。句云:‘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叹曰:‘晓岚真胜我一筹矣。’回銮日,此联果蒙称赏,特赐文勤公以珍物八事。公跪辞曰:‘此出句是臣所撰,而不能对,对语实纪某所撰,请移以赏纪某。’上曰:‘两边语皆好。汝自应领赏。’即另发一份赐文达公。”
彭元瑞用“十八公”帖万松岭,即用“松”字的拆字法,已载于三国吴张勃《吴录》。“十八”正是前句“八十”的倒数,而纪昀将常语“重九”和“九重”相配,都博得了奖赏。但这两位才子并非空前绝后,起码白居易已数开先例。1979年“**广场事件”之后,曾有署名张复的悼念周总理挽联:
“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哀,光耀二十世纪;
“八一”倡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
其中“四五”指1976年阴历四月五日“清明节**广场事件”,“一八”指1976年1月8曰周总理逝世。这上下联的两组倒数实在是独一无二的绝对,妙自天成,巧在人对,比清代两才子的杰作要高明得多。
王蒙的小说《高原的风》有这样一句:“儿子找了小哥儿们二十四人次帮助迁居,为了犒赏小哥儿们,父亲……买了四十二瓶啤酒。”这“二十四”与“四十二”之例,形成一种不谐调的奇异,一种又酸又甜的诙谐之感,而这与整个作品揶揄庸俗世风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五、连续数列
前面所说邻数连用,如果成为从一到九、十,或再向后延及的系列,就更有难得的意趣。古诗有一体叫“数名诗”,即用此法。如鲍照有一首是:“一身事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雕俎,綺肴纷错重。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所有带数的词语用得一无牵强之感,借助这一连续数列,巧将一达而百荣与十年寒窗仍穷拙的对比主题给人以深深的印象。南朝宋国范云也有数名诗一首,以边境战功为题材,但逊于鲍照诗,此不叙,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另有唐权德舆的一首是值得介绍的:“一区杨雄宅,恬然无所欲。二顷季子田,岁晏常自足。三端固为累,事物反徽束。四体苟不勤,安得丰菽粟?五侯诚晔晔,荣甚或为辱。六翮未蹇翔,虞罗乃相触。七人称作者,杏杏有遐獨。八桂挺奇姿,森森照初旭。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十翼有格言,幽贞谢浮俗。”一位耕读自乐洁身自好的读书人形象立在了读者面前。也可以说主题仍是承鲍照诗而意有偏转,两诗还可视为合璧的异代姊妹篇。
讽剌诗中就多有此法。宋张知甫《可书》:“绍兴初,张浚富平之败,萄谚曰:一事无成,二帅枉死,三军怨恨,四川空虚,五路轻失,六亲招擢,七书旋学,八位自除,九重怎知?十实不会。”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首县”条有《首县十字令》歌谣讽剌首都及附近县官种种阿谀逢迎及假斯文:“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钓中中,七曰梨园子弟殷勤奉,八曰衣服齐整,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另在“典史”条辑讽各县曲吏的十字令:“一命之荣称得,两斤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街门开得,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又有讽官僚、地富的清客的:“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是说清客们自诩多才多艺,举止文雅’实际却是相反的。
再者,因为“十”有“全”之意,讽剌作品中的满十数列就寓含着其人其事之恶、之坏达到极点,犹如《施公传》中贪官恶吏咒骂施世纶为“十不全”一般。相反,如果这满十数列用于叙好人好事,自然就意味着十全十美。元杂剧《赚蒯通》第四折《驻马听》曲之后蒯通用“韩信有十罪”来反说十大功劳。这种满十数列的十项并非严格意义的分类,即从事理说非必为十项,只是使用这种铺陈肆列的赋的写法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可以把此叫做:一条龙数目。
**为延安民众讨汪大会起草通电的《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陈述救国大计十端,实际上是揭露国民党有亡国十罪,文长不引。**在大会上的讲演《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顽固派》也用这种修辞: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抗日的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前在宝鸡流传的对国民党官员及政府的讽剌歌谣:“半分责任不负,一句真话不讲,二面作人不羞,三民主义不顾,四处开会不绝,五院兼职不少,六法全书不问,七情感应不灵,八圈麻将不够,九流三教不拒,十目所视不怕,百货生意不断,千秋事业不想,万民唾骂不思。”这正是说他们作恶万端而无半点人性。各地这种类似的连续数列歌谣甚多,或者仅只有个别字句的不同。它们的广为流行,证明着群众对这种趣味修辞的喜爱。例如还有如下一首:“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是用庙中神偶斥骂国民党官员。**还曾用此谣讥讽官僚主义者。他说:除了“三餐不食”这一点外,官僚主义者很像这尊神像。我们可以说,这种一条龙的连续倒数列修辞,在民间文学中使用得极为普遍生动,甚至成为诗歌谋篇成章的结构体系。这充分显示了修辞与文章立意设局之间的紧密联系。
而在一般情况下,满十数列则只具备详列事类,以“十”促趣,而无感情的褒贬。也就是说前面所言的评价感**彩是由所叙事实本质决定的,并非就是这种辞格所必然的。例如敦煌变文《维摩诘经神经文》中既用此法叙“有相道场”又叙“无相道场”的十件利益。该变文在论及“欲修万行,先要直心”时,用这种方法叙述心直的具体表现:“一不入于邪见,二不入恶道,三鬼神敬奉,四无谄佞,五怀抱无事,六怨亲平等,七人天敬重,八疑心不生,九度分祈求,十速得成佛。”那前九项都是具体表现或具体要求,第十项只能说是心直的结果,绝不是心直的表现。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十”之数可能是旁及凑数而成,而“凑”也正说明是为了辞趣的效果。
《博望烧屯》第三折夏侯惇的道白:“他家中也有那一爷二娘,三兄四弟,五子六妹,七青八黄,九紫十赤。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说的是军士有父母兄弟子女需要赡养,因而要保命。青、黄、紫、赤,是指幼小与营养不良。这是简单的例子。
《赚蒯通》第四折《驻马听》道白用韩信的“十罪”来反说“十大功劳”:“一不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二不合击杀章邯等三秦王,取了关中之地;三不合涉西河,虏魏王豹;四不合渡井陉,杀陈馀,并赵王歇;五不合檎夏悦,斩张仝;六不合袭破齐历下军,击走田横;七不合夜堰淮河,斩周兰龙且二大将;八不合广武山小会垓,九不合九里山十面埋伏;十不合追项王阴陵道上,逼他乌江自刎,这的是韩信十罪。”
《张天师》第一折《醉扶归》:“俺和他一去蕊宫,同戏百花丛。报与你个二月春雷鱼化龙,饮了那三杯御酒珍珠瓮。四下里旌旗簇拥,准备着五花骢缓向天街輕。”接着的《醉中天》:“六印掌元戎,七级显英雄。向八座里气昂昂列上公,稳情受着九重天雨露恩和宠,也不枉了十年间苦功,到今朝享用。”
又如同上剧第二折《赚杀尾》:
“你若有十分的志诚心,我怕没九转丹相送。到来年又怕你八月中秋事冗,那七夕会牛女佳期你也休买弄。我则怕六丁神告与天蓬,更怕的是五更钟,催到匆匆。只落的四眼相看泪珠涌。兀的不三星在东,正照着俺二人情重,一般潇洒月明中。”
这里虽也是满十的套数,但都不是序数词,不同于前一组例子中等于从第一说到第十。所以这种数列的趣意又更妙更浓,自然也就更难。有时还会措词先形成从一到十的递升数列,再配出从十到一的递降数列。两条龙头双十相对,节节相应,恰成为联珠合璧,堪称奇绝。
《遇上皇》第一折《赏花时》:“则为一貌不俗离故乡,二四的司公能主张,则他三个人狠心肠。做夫妻四年向上,五、十次告官房。”接着的《幺》:“**内只经你不良,把我七代先灵信口伤。八下里胡论告恶商量。做夫妻久(谐音九)想,莫要十(谐音实)指望便身亡。”接着的《赚煞》:“十倍儿养家心,不怕久(谐音九)后傍人讲。八番家攞街拽巷,七世亲娘休过当,尚自六亲见也慚惶。五更头搭手思量,动不动惊四邻告社长。我待横三杯在路傍,都无二十日身丧,我这一灵儿不离了酒糟房。”
《牡丹亭》第三十九出杜丽娘唱《小措大》:“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惊开。好开怀这御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沉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柳梦梅接唱前腔:“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夫贵妻荣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车稳情载,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论四德,似你那三从结愿谐。二指大泥金报喜,打一轮皂盖飞来。”
民间有一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说的是司马相如赴西京做官后,另有新恋,给卓文君写了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一看便知,这所藏之尾“无亿”字暗寓丈夫对自己已“无意”。她也写了一封数名诗代信:“一别之后,二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镱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这封不寻常的相思信终于感动了司马相如,他惭愧内疚更爱卓文君了。前一数列从一到万,后一数列从万到一,从龙头至龙尾共十节,节节伤心,节节动人。后一列从重九起,一口气用了八个连珠博喻。这连续数列犹如回肠多折,哀情悱恻缠绵。
也算是无独有偶,不巧不成书吧,我们极有兴味地讲到诗人流沙河的《十二步》:
还记得来时路上,滑溜溜步步泥泞一步二步,东偏西倒,前仆后倾;
五步六步,摆足前进七步八步,一飞一腾;
九步十步,歪歪斜斜。
啊,深深的脚印,终于走完了十二步。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