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下册(1944年)和《中国现代语法》下册(1945年)中,都讲到“说出相近的两个数目,以表示大概性”是汉语“颇特别的说法”。词例分为两系,一系是“两三”“七八”之类,不止一个;另一系是“习惯上只有‘三五’的说法。‘五七’‘六八’‘七九’之类都不成话。”
吕叔湘先生有《语法札记》(1944一1947年)一文,第九条是《五七》,文中说:“王先生这个话是按现代北京话的语法说的,事实上确是这样。可是在早期的白话里曾经有过‘五七’的说法,几乎和‘三五’一样的普通。”文章示证之后,又进一步说:“要把这个概数的泛概性再扩大一点,还可以连缀三个数字来表示,而实际上也只有从三到七的例。”所举书证是《水浒传》的一例,另及它的变体“三五六”一例。
可是,用递升的三数连缀以表示较大的泛概性,我们发现还有“三六九”一词。例如:
一曼荼罗(按,佛教密宗所言的“道场”或“坛”)中不得同时为三六九人灌顶。盖如来密意,阿阇梨不释所由。(大日经疏卷四)
宗元,宗元!我和你两人文章,三六九比势:我有王泥水传,你便有《梓人传》。(牡丹亭六折)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