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二百五:1〈口>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2〈方>半瓶醋。”又,“半吊子:1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2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3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又,“半彪子:〈方>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又,“半瓶醋:〈口>比喻对某种知识不丰富或某种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
《汉语大词典》:“二百五:方言。1不中用。2指傻气或鲁莽的人。半吊子:1旧时钱串一千叫一吊,半吊为五百,不能满串。因用以形容知识不丰富或技艺不熟练的人。2形容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3形容不完全或有始无终的事物。半彪子:方言。不通事理,行事鲁莽缺心眼的人。半瓶醋:1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一知半解的人。元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半瓶醋。’2比喻一知半解的知识或技术。”
“二百五”与“半吊子”词字面意思简单易懂,却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半彪子”,连字面意思是什么都不知。对“半瓶醋”的“比喻”解释,也还没有说清楚。比如,为什么不用半瓶酒或酱等其他东西比喻呢?醋与词义的具体联系究竟在哪里?就是说,这几个极常用的口语词,连语言学家、因而连著名的辞书,都不知它的理据,不能透彻的解释。
对“半吊子”用“五百钱不能满串”作比喻解释也是错误的。因为词中没有“钱”这个语素。即令指钱,为什么偏说五百文?也没有以一吊钱比喻知识丰富的对比。“半瓶醋”实际不是字面的偏正结构,而是隐曲的联合结构:半瓶而醋。俗语有“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把此意节缩为“半瓶”,指一知半解。明说的“响叮当”指这种人爱吹嘘卖弄那一知半解,传示讥剌情调。把此讥剌情调再用为“醋”即“酸”来表示。元代已用“穷酸”来讽剌贫寒而迂腐的读书人。武汉话说“半瓶水”,没有“醋一酸”的一层复说。也可见“半瓶醋”不是偏正结构。
我们对许多极难的古汉语词语可以讲得文从字顺,对这些看来极为简单的词语却不能讲清楚明白,实在是小看了它们而没有用大气力。正如俗语所言:“平地载跟头”。看来方言俗语往往并不简单,自有它的不同的规律,即难而趣的“机关”,而为语言学家所不知。
“二百五”、“半吊子”、“半彪子”都是方言词,从全面的方言词语调查得知,各地方言俗语中有不少大同小异的同义词,形成庞大家族,只有从它们的谱系才能明白各自的理据和源流。本文对众多词语分六个系列,详作理据讨论。
第一个系列是含“二五”的词语。
1-1.1“二五”。《南京》:“1二百五:讥称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的人。2形容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
1-1.2“二五兮兮的”。《南京》:“形容不知好歹、不知分寸、散漫随便的样子。”
1-1.3“二五搭煞的”。《南京》:“形容呆傻、不知趣、不得体的样子。”
按,都避言理据解释。是说“二五”,就完全排除了“二百五”指二百五十文铜钱的可能。应按“三五明月夜”实际是三乘五的积,即指第十五(日)来解读。即“二五”指“二乘五”的积是十,而又谐音为谜底的“实”。南京话“十、实”同音同调。实,指头脑不开窍、不通灵。这是词的能指,不知趣、不得体等等,则是词分化出的所指意义。徐州话,二五中十:正在身强力壮的年龄。也是二与五相乘而“中十”,又“十、实”谐音,指身强力壮。
1-1.4“二五不知”。《汉语方言大词典》:“昏昧无知。东北。”
按,实际是指“实不知”。
1-1.5“二五不敦”。《汉语方言大词典》:“笨拙。江苏东台。”
按,“二五”同上。“敦、懂”谐音。
1-1.6“二五子”。《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某种知识或技能一知半解的人的讥称。东北。”按,也是“十、实”的曲折。“子”,指称人。
1-1.7“二五团”。《建瓯》:“二百五,傻瓜。”
按,字面意思是军队的第二十五团,自然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而是趣假。建瓯方言中“十、实”不能谐音,但“十、石”同音异调可谐音。“石”,也可指头脑不开窍,也就是不通灵。与“木头脑袋”说法相同。“团、炭”同音异调谐音,以“黑”指糊涂。
1-1.8“二五眼”。《汉语方言大词典》:1质量差。辽宁本溪、沈阳。2外行。北京、天津、石家庄、淄博。3一知半解的人。东北、北京、山东西部、河北魏县。山东郯城。4视力不好的人。扬州。5一种用面粉、糖、芝麻酱制的糕点。北京。6次要。石家庄。7做客时只吃一热一冷的两个菜,吃得不好。山西平遥。又,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妇女一种旧式发髻,把头发分成两绺、编辫子,盘成两个圆形,分盘在脑后左右。叫‘二五眼’。”
按,此词能有如此多的不同的所指,更充分对比出“二五”不是数词语素的二十五。共有五种趣难情况。第一种是“五、伍”谐音:配伍、配对。“二”指两种东西,即5中指糖、芝麻酱。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对那种糕点说:“现在叫双眼儿酥或双卷儿酥。”可见,是用“二”指双。“眼”指有孔的“卷”。7中是“二伍宴”的谐音:仅两个菜相配的宴。说发髻时,指配对的两个发髻。其中是“眼、沿”谐音:位在左右边沿。第二种,1的“二”,指第二;“伍”犹如“等”或“类”。第二等自然是质量较差的。第三种,234都是“十、实”的曲折,指糊涂、一知半解;不懂而外行;眼睛糊涂不明。犹如说:两眼墨黑。第四种,4也可以另外是“五、乌”谐音,犹如说:两眼墨黑。《汉语方言大词典》:“二乌眼:马虎;差劲。东北。”直接而平实的以“乌”指黑,都可以对比参证。第五种,6中是“五、务”谐音。“二”,指第二等,第二等事务自然是次要的。可以对比《汉语方言大词典》:“二屋眼:办事不怎么好,形容人不怎么好。北京。”其中另是“屋、伍”谐音。
《忻州》:“二眼睛:旧时比喻只摆放着一个凉菜和一个热菜的宴席。”按,忻州话“眼、宴”近音谐音,后者带喉入声韵尾。“睛、挤”同音同调可谐音。该词典,“挤:(用细棒或筷子)夹:挤菜。”二:两种。同样的事物,说成“二五眼”和大不同的“二眼睛”,全在谐音的趣假。
1-1.9“二马五”。《汉语方言大词典》:“不通事理的人。山西忻州。”
按,“马、码”谐音:连接;堆积。二个五连接或堆积也是“十、实”曲折。
1-2.1“二五蛇”。《汉语方言大词典》:“难清理。福建莆田。”
1-2.2“二五圈”。《汉语方言大词典》:“性格颟顸的人。福建仙游。”
1.3.1“二五”。《福州》:“指人狡猾、耍赖。”
按,这三个词的词义与“马虎;差劲”或“傻”不同,因无同音字谱而难以考察具体理据。但可断言“二五”必假。“二五蛇”中依稀可见“五、伍”谐音指把事理混伍了。“二五圈”中似乎是“二乌全”的谐音,犹如:乌而又乌,一片乌黑。因为颟顸也就是糊涂、马虎。福州话“五、仵”同音同调谐音。二仵:仵而又仵。该词典“仵:狡猾,诡计多端。”可证。
第二个系列就是“二百五”本身。
有“二百五”词的方言很多,词义虽同,方言读音或不同,理据也不同。从上面对“二五”理据的辨析,也可知道“二五”不是二十五。“百”的隐曲奥妙,则有三种类型。
2-1-1洛阳话“百、倍”同音异调谐音。二倍五为十,“十、实”的曲折。
2-1-2西安话“百、倍”近音(声母送气与否)谐音。仍是“十、实”的曲折。
1-3如哈尔滨“百、倍”不可谐音,另是“百、白”;“五、乌”谐音。白:空白;白痴。乌:黑、糊涂。二者联合复说。“二、而”谐音作连词。即把“白而乌”倒序成“而白乌”,再谐音成“二百五”。这是殊途同归。
第三个系列是含“二八”的词语。
11“二八货”。《汉语方言大词典》:“有傻气的人。山西忻州。”
3-1.2“二八点”。同上。
3-1-3“二八点儿”。《汉语方言大词典》:“半吊子。河北阳原。”
3-1.4“二八糙”。《汉语方言大词典》:“半吊子。郑州。”
3-1.5“二八愣(子)”。《哈尔滨》:“卤莽、冒失的人。也作‘二巴愣子’。”
按,“裉”即“褙”:上衣腋下接缝部分,是比喻理据。“八、巴”谐音。二巴:两部连接。首 义中“裉、揹”谐音:阻挡。也是“二、八”的“十、实”谐音。全然无知而被阻挡住。徐州话,“二八主儿:他人。”也是“八、把”谐音:把守、主管,与“主”复说。言另一个主管的人。
3-1.7“二步八”。《厦门》:“对某项工作虽知识不足,技术不高,但多少可以应付着。”
按,字面不成意思。由“二补八”为理据:只有二成知识,可勉强应付,还应补八成。“步、 补”同音异调谐音。
3-1’8“二路八”。《厦门》,词义同上。
按,“路、落”同音同调谐音,指丢掉了八成。这两个词与“二把刀(二八倒)”不约而同。
3-1.9“二把刀”。《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东北、北京、天 津、山东茌平、平原、曲阜、沈阳、吐鲁番。”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