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教导学生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未说多识的目的,可以想见,是因为学问无处不有,也应“每事问”,从而多有见闻知识。但是,对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语言研究却恰恰很少注意,成为一个死角,因而往往无法解释。而如果迎难而上,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却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本文以蜥蜴的系列趣难性称名为例来作说明。
《方言》卷八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爐媳,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蜴。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蹏餱。北燕谓之祝蜒。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同一种虫,因我国土地宽广,方言多,竟有九个异名。可分为三组。甲组,守宫,见字明义。《汉语大词典》:“因其常守伏于宫墙屋壁以捕食虫蛾,故名守宫。”即从虫的出没环境取名。所谓宫,早时只是指一般的房舍。乙组,见字可知字面之义,但不知取名之义,如蛇医,“医”从何说起?丙组,纯粹不知所用字的意思,其它七个名字都如此,占了多数。到目前为止,从无人解释这八个名字之义。上述名字的多数后来不用,各地方言却另外起了更多的趣难名字。显著的特点是,所用的都是常用字,但与此动物却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如名字中有“马”、“狗”、“鸡”、“蚁”等多种其它动物的名字,不仅指鹿为马,而且还要指为其它。竟然用了十多种动物名,还有其它也不相关的字。都是与人捉迷藏,让你不知所云,只能是有意为之的。
本文首次对它们作语言学研究。先从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地方分卷;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以及其他资料,大量汇集方言称名。把古今众多称名按用字同异分为十多类,作综合对比,找规律,辨隐曲。从而知道那些大不相同的名字,却大有共同之处,都是从蜥蜴的生物习性取名的;但是用字故意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指鹿为马,张冠李戴、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可以说是这些称名追求的难趣。也就是把该用的表示蜥蜴生物习性的字故意不用,而利用谐音,写成形形色色的,不能达意或会形成误解的字。
从《方言》知道,“蜥蜴”早时是秦、晋、西夏大范围的方言词,因为比《方言》所记的其他八个名字的字都好写,也可以见字知音,便容易流通,所以它成了生物学的学名。
《说文.虫部》:“蜥,蜥易也,从虫,析声。”未言单字之义。《易部》:“易:蜥易,廷,守宫也。象形。”段注:“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认为“易”是个象形字,是错误的,详见《洛阳方言的隐实示虚趣难词例说“附言”。
许多动物都是从它们的生物习性来取名字的,这是一条规律。蜥蜴有断尾逃生的奇异本能,当由“析尾”的理据称名。“析”的意思是分离。“尾”字古音当读如“易”,今不少方言把“尾”字仍然读如“易”,当是保留古音。《汉语大词典》:“尾yi:指马尾巴上的毛。指蟋蟀等昆虫尾部的针状物。方言。尾巴。”
《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此“施”字音yi,赵歧注解:“施者,邪施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其实就应是“尾”字口语音的别写。尾随就是不让发觉,而尾随很难说是怎样的斜随。只有“尾随”说法,而没有“斜随”或“正随”说法。杨伯峻《孟子译注》正把此句翻译成“尾随在他丈夫后面行走”,完全正确。但又注解说“施,古斜字”,就自我矛盾。就是因为不知道“尾”字古代口语语音。又,汉代有“首施两端”词,充分可见应就是“首尾两端”。由辨析“蜥蜴”的名义而得知“尾”字在春秋时代的口语音,又可见扎扎实实研究谐音趣难词,是多么的能解决许多老大难问题。
陆佃《埤雅.释虫》:“蜴,善变易吐雹,有阴阳析易之义。一说蜥蜴十二时变色,故曰易也。’”但它并没有吐雹,阴阳析易的实际。如果“蜴”的理据是动词,指变异,就应有宾语“色”或“尾”,却没有。此虫后来称名有“变色龙”一种。可见“蜴”的理据不是动词语素,而应当是名词“尾”。“蜥”的理据应是“析”。它才是动词,指分开。它后面的“易”正是宾语。当初本名“析尾”,按口语音记写为“析易”,后来加了虫字旁。福建建阳叫:壁利蜥。它的理据就是:避利析。为了逃避有利而断尾。
析尾之意,后世称名中很多正是一脉相承的。
由“析尾”的理据变成“蜥蜴”的写法,有两层曲折。一层是“易”的记音掩盖了“尾”的真实。一层是偏旁“虫”反而喧宾夺主,使“析”的理据也不被感知。但是,这却不是故意写风马牛不相及的字。“蜥蜴”虽然不能见字明义而难,却也不会有其他的意思,没有什么趣味。前文说的丙组名字都是如此,对于这一类在后文解释。下面先讨论“蛇医”之类既难而趣的名字,它们都是用谐音来隐实示虚的。谐音有同音同调、同音异调、近音三种类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地方分卷都有同音字表,本文对从它举的例子,都能考察而交代出谐音的具体类型。《汉语方言大词典》不是按地方集中排列词条,也没有同音字表,本文对从它举的例子,就只能从事理推论是谐音关系,而不能交代出谐音的具体类型。
把谐音的虚假字可以粗分成二十类。
第一类,用“蛇”字作假。
现代动物学把蜥蜴分成蜥蜴科、避役科、壁虎科、巨蜥科、鳄蜥科、石龙子科、蛇蜥科等多种。只有蛇蜥科以“蛇”贯名,长约2米,四肢退化,仅在体内留存肢带的痕迹,略像蛇。但我国仅云南才有。其它各科的都有四肢,少数是二肢,与蛇大有区别。很早已有“画蛇添足”的成语,正是从蜥蜴不是蛇,也不像蛇而言的。《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汉武帝把一只守宫盖在盆子下,让众人猜,都猜不中。东方朔说:“说它是龙又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它不是蜥蜴就是守宫。”龙而无角,蛇而有足,就不是龙、蛇。与所谓“四不象”说法类似。
用“蛇”字称说蜥蜴,都是以文字的“画蛇添足”漫画来否定是蛇。另一方面,又以“蛇”字智巧作假。即“蛇”是“折”或“舍”的谐音而隐实示虚,指断折、舍去尾巴。《本草纲目.鳞一.石龙子》:“生草泽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蛇有伤,则衔草以敷之,又能入水与鱼合,故得诸名。”显然是对“蛇医”等名字再附会落实的说法。
“蛇医”之名,《方言》已有。“医”字风马牛不相及而相及,无巧不成书,总得有个附会成趣的原因,正是“尾”的口语音的谐音。“蛇医”的理据即“折尾”或“舍尾”。
蛇太医:成都。(以下行文都是在冒号后交代方言属地)表面看来,是用敬称的“太医”来替换“医”,这只是求假之趣。“太”是“泰”的谐音,指平安。“蛇太医”的理据:折(舍)尾而泰。
蛇医母。《本草纲目.鳞一.石龙子》:“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者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蛇医母,由“折尾谋”谐音:折尾是脱险的计谋。很有文心的趣名。
蛇舅母。例见上,由“折救谋”趣成:折尾是自救的计谋。
舅母蛇:广东汕头。理据:自救之谋是舍尾。翁辉东《潮汕方言.释虫鱼》:“舅母蛇为蛇舅母之倒语。舌长,舌尖叉裂,鳞片粗,尾长易脱落,似檐龙而大。”所谓“舅母蛇为蛇舅母之倒”等于未释。避言“蛇舅母”究为何意,也就只好避言“舅母蛇”究为何意。“蛇舅母”的趣意在于说,此虫是蛇的舅母;而“舅母蛇”的趣意则另是,此虫的舅母是蛇。二者大不相同,因前者之趣而成后者之趣。著名的《红楼梦》等有一系列的续作。“蛇医”之名有趣,于是引发得后世续出一系列趣名。
四脚蛇:苏州、扬州、长沙、成都、武汉、娄底、萍乡、柳州、广州、乌鲁木齐等地。表层上指似蛇有四脚,深层上是说既有四脚,又有折尾的异能。
壁蛇子:湖北天门、江西南昌、瑞金。单从“壁蛇”来说,可以有两种分析。或者,壁指墙壁,“蛇”与“舍”谐音,同音同调。即指此虫以墙壁为舍,生活在舍壁处。这与“守宫”之名相同。或者,“壁”与“避”谐音,“蛇”与“舍”谐音。为避敌而舍尾。但是各地和南昌话都把蛇仍然说成“蛇”,并不说“蛇子”。这里的“子”就不是词尾性质,而应是“孳”的谐音:再孳生出尾巴。由此就可以否定壁指墙壁的理解。
壁蛇:广东东莞、广州、从化。
蛇儿子:山西万荣。当地“儿、二、耳、扔”等字同音,略如普通话“日”字音。名字的理据便是“折、扔、孳”。“折”与“扔”复说。趣说成此虫是蛇的儿子。
蛇子:福建将乐。是“折;孳”的联合结构。以下各种名字中的“蛇”都是“折”或“舍”的谐音,不再说明。
檐蛇:广东广州、从化。表面来看,檐,指生活在房檐间。而深层上是“延”的谐音。粵语“延”与“檐”是近音,在其他方言就或是同音。“延折”:折掉的尾巴再延伸出来。
檐头蛇:广东阳江。
檐蛇子:福建永定下洋。曲折同上。
偷盐蛇:广东信宜、斗门、吴川。是“偷折而延”的理据。偷折,指自己暗中断尾。但有意附会到所谓老鼠偷吃盐变蝙蝠的说法。李全佳《吴川方言》:“守宫……俗呼偷盐蛇,亦曰偷镰蛇。”而“偷镰蛇”则是“偷舍、连”的谐音而倒序。
蛇夫子、蛇腹子:西安。都是“折复孳”的谐音。蛇夫子,字面意思是:蛇老先生或者以蛇为丈夫。“蛇老先生”与“蛇儿子”成为老少配。蛇腹子,趣味在于说蜥蜴是蛇胎生的,而对比真正的蛇是卵生的。
蛇出连:河北井陉。指折尾后又连续生出来。1934年刊本《井陉县志料》:“邑人呼蜥蜴为蛇出连。盖蜥蜴头尾似蛇,其出而觅食也,行走甚疾,步步相连,故以为名。”解释错误。许多动物觅食都是既有行走甚疾,步步相连的,也有隐藏、缓慢的情况。
蛇连连:安徽歙县。特意用两个“连”字,就是要突出折后而“再连”的奇异性。
连扁蛇:浙江丽水。是“折后便接连”的理据而谐音倒序。
蛇仆仔:福建顺昌。理据当是:折扑孳。扑,是扔、掷的意思。而字面却是:蛇的仆人。扑,是扔、掷的意思,这是古义。《三国志.魏志.夏侯淳传》:“伤左目。”裴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军中号淳为‘盲夏侯’。淳恶之,每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
蛇立子。《徐州方言词典》对“立”字标同音代替号而不必。故意取立庶子为世子或太子的
趣意。理据则是“舍离;孳”的谐音。
又有“观音蛇”的奇妙之名,福建连城庙前话。中国汉化佛教把观音菩萨画成美女,而此虫丑陋难看,不少妇女怕见,“观音”从何说起?殊不料正是从此取名反向作趣。原来“音”谐音另指“影”。不忍看的情状看到了,会潜存在记忆中,方言俗语叫“影心”、“恶影”。“观音蛇”正是指看了它之后让人恶影在心。丑陋之物却有了美女之名。汉语谐音真有颠倒黑白的神通。
第二类、用“龙”字作假。
孙龙:福建雷州。《雷州方言词典》对“孙”字标同音代替号,就认为不应当用龙字。这是对的,但又是故意使用,而与一般同音代替大大不同,是不必标同音代替号的。从字面看,理据当作“逊龙”,即像龙而难看,差逊于龙。“孙龙”与“蛇儿子”相映成趣。而深层上“孙”另是“损”同音异调、“龙”另是有音无字的“□”的近音谐音。雷州话“龙”字两读,“孙龙”中读,“龙眼”等词中读。《雷州方言词典》:“口:伸出。”可见,“孙龙”的实际理据是:所损的尾又伸出来。
石龙子。《辞海》:尾易断,能再生。生活于草丛,分布于许多省。《现代汉语词典》:尾巴细长。《汉语大词典》:蜥蜴的别名。则“石”是“失”的谐音,“子”是“孳”的谐音。而《本草纲目.鳞一.石龙子》:“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显然牵强附会。
五爪龙:温州。但四脚不能说成五爪。“五”与“二”同音异调、“爪”与“找”同音同调、“龙”与“了”同音异调各谐音。《温州方言词典》:“找:加长、加宽。”词中指尾巴断的地方又加长了。“二”指第二次长尾巴,与“找”复说。“了”指完成。
草龙:柳州。从生活在草丛中言。也可能是“草稿”“草率”的“草”:简单、不标准。即似龙而无角。
龙船:海口。《海口方言词典》对“船”字标同音代替号,不必而误。当是“龙巡”的谐音趣说。海口话“船”与“巡”同音同调。“巡”与“守宫”的“守”同指。
壁龙仔,福建大田。
檐龙,汕头。
第三类,以“狮”、“师”作假。
蛇獅哥、蛇獅子:山西忻州。“獅”由“生”同音异调谐音,“哥”由“疙”字近音谐音。从生长着疙瘩来说。“蛇獅子”理据实是“舍生孳”谐音:尾折后又滋生出来。
蛇师:此词隋唐文献已有著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南土名蛇师,即是蜥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一《广知》叙用蛇医求雨的原因:“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焉。”没有说到是什么地方的说法。今山西太谷、晋乐话有“蛇师”此称。参照上条大致可以认为“师”由“生”谐音,仍指断尾再生。
第四类,以“猫”“狗”作假。
狗猫蛇:江西萍乡。狗、猫、蛇,三者的矛盾为趣意。《萍乡方言词典》:“狗猫蛇:四脚蛇(蜥蜴),因像狗、猫一样有四只脚,故名。”解释错误。许多动物有四脚,为什么偏说像狗和猫有四脚?牛羊等都四脚,为什么不用猫狗比喻?是“苟貌”的趣假,指形状不正,似蛇而有四脚。
落水狗:柳州。落水指在水中生活,“狗”仍谐音指“苟”。
参见:雷公狗、狗婆蛇、狗母蛇、狗嫲蛇。
第五类,用“鸡”作假。
壁鸡蛇:湖北广济。鸡,谐音“畸”,蛇而四足为畸形。
鸡婆蛇:娄底既说狗婆蛇,也说鸡婆蛇,也是“畸.颇”的谐音。
第六类,用“猪”作假。
猪婆蛇:《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生山石间者曰石龙,即蜥蜴,俗呼猪婆蛇。”《汉语方言大词典》笼统说是湖南方言。似由“蜥婆蛇”而来。即把“蜥”谐音为“浠”,又换成同义的“猪”。三折语类型。
第七类,用“马”作假。
马蛇子:济南、哈尔滨、牟平。“马”是“麻”的谐音。乌鲁木齐、西宁即叫“麻蛇子”,银川叫“麻蛇虫子”,可证都从肤色麻而取名。
马鬃蛇:广西南宁。是“麻棕”色意思的谐音。
第八类,用“猴”作假。
壁猴:云南蒙自、思茅。“猴”是“候”的谐音,与“守宫”的“守”是同一理据。
壁猴儿:云南保山、建水。
檐猴子:云南永胜。此例可以是“延后孳”的谐音。
山壁猴,云南昆明、曲靖。
第九类,用“蝇”作假。
蝇虎:广东高明。理据是“营户”:围绕房户。
侯蝇虎:广东揭阳。理据是“候营户”:围绕房户而守护。而字面的趣意则是,蜥蜴是给苍蝇与老虎做侯的。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