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个苏联心理学的核心、骨架。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哲学方法论,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实际而形成起来的一些对人的心理、对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各方面的心理学研究都必须考虑、遵循它们。
苏联心理学的发展,经历过几个主要的时期:20—30年代的早期尝试时期,40年代前后的理论结构基本形成时期,1950年的“苏联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关于巴甫洛夫学说问题的联席会议”以后的时期,1962年的“全苏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以后直至现在的时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提出、阐述的一些基本原则,代表着苏联心理学各个时期的理论指导思想。
一、科尔尼洛夫的初期尝试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心理学面临着一个极为迫切、同时又是相当艰巨的现实任务,这就是对传统的心理学进行改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К·Н·科尔尼洛夫在战胜了唯心、保守的传统心理学(以及随后的机械、激进的反射学)之后,着手建立自己的辩证唯物心理学体系。他在体现着这一企图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的心理学教程》(1926)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贯穿全书的材料的五个原则性观点。
(一)一元论。把心理学看作“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而行为则被理解为“人对周围环境的刺激的所有反应的总和。这种反应总和包括机体的整个生活表现,这是一种统一的和整体的东西”。
(二)唯物主义。“心理状态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机体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主观表现。”
(三)辩证法。“人的行为是一种发生着量变和突变的过程。”
(四)决定论。“人的行为首先是受制约于社会的因素,第二才是生物的因素。”
(五)人的行为的可知论。
科尔尼洛夫同时还指出,“这五个应用于心理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包含在他那在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初期颇为有名的《现代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论文中。可以说,这也就是科尔尼洛夫所要建立的心理学基本原则。
科尔尼洛夫的这些原则,是由辩证唯物论的一般原理引申而来。即使从字面上说,它们是正确的,那也还是很不够的。它们还非常简朴,简直是以发布宣言的形式提出来的。至于如何把它们具体地应用于心理学,那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其难度比提出这些原则本身还要大得多。而且,科尔尼洛夫本人对这些原则的理解也还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如:他所说的心理学中的一元论,是要把“心理学看作一门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而人的行为则要理解为反应的总和”。他所说的心理学中的唯物主义,则是“把心理看作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机体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主观表现”。如果说这一命题的前一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那么后一半则是和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了。因为这样,心理、意识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就被取消了。它们变成了机体内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副本。而心理学的对象也就不是人的心理、意识,而是由反应构成的人的行为。于是,心理学成了反应学。在1930—1932年间苏联心理学界所进行的激烈讨论中,反应学是中心问题之一。讨论的最后结果是:拒绝一切形式的行为主义(反应学也在其列);必须以列宁的反映论为依据,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在讨论过程中,科尔尼洛夫也承认了自己的理论错误。
不过,在这一个时期,第一次提出“心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是它的特殊属性”、“心理是现实存在的反映”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命题,无论如何是科尔尼洛夫的重要贡献。当然,这些命题现在已经是人所共知,不言而喻的了,但是在当时,它们不仅得不到人们的承认,而且还要受到非难,被认为是非科学的。如,В·М·别赫切列夫就曾认为:“说什么心理是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一种表现,……这就像用鸦片的催眠特性来解释鸦片的令人昏昏欲睡的作用。”巴甫洛夫的学生А·Г·伊万诺夫—斯莫林斯基也持反对态度,说科尔尼洛夫的命题是一种不合时代的陈腐观点。只是到后来,随着苏联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长,它们才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接受。
二、《普通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五个原则在20—30年代尝试、探索、争论的基础上,С·Л·鲁宾斯坦在《普通心理学原理》中对当时的苏联心理学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概括。这一本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得到公认的著作,1942年获得国家奖金。正是在这本书中,基本上奠定了以后、直到目前的苏联心理学的理论结构体系。
在《普通心理学原理》中,鲁宾斯坦概括出以下五个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心理物理统一原则
不能把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从外部对立起来。心理,心理作为其机能的机体本体,心理所反应的客体,三者是统一的。在心理和物理的这种统一性内部,有决定意义的是物质基础,但是心理也保持其自己的特殊性,不能被归结为物质的物理特性,也不是副现象。所以,心理学就要分析意识对机体本体的依赖性——它是脑的机能;意识对客体的依赖性——它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前者是结构和机能的统一,后者则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统一。
(二)心理的发展原则
心理是发展的,在心理的发展中,脑和生活方式都起着一定作用。但后者是主导的、决定性的。在机体的进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适应性改变制约着机体及其器官(包括脑)、和它处于统一关系之中的心理机能的改变、发展。
(三)人的意识发展的历史主义原则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社会存在规定着他们的意识。他们的生活方式规定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同时,后者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
对心理进行研究要和对心理施加影响、作用统一起来。即,要把研究和应用统一起来。
(五)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
这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原则。鲁宾斯坦本人说这个原则是一个关节点,前四个原则引出的线都要会集到这里。
首先,人的行为并不是纯外部的东西,它本身就已是外部的东西和内部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统一。因此,用不着把二者二元地对立起来。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基础是意识和现实存在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客体的这种统一关系既制约着意识,也制约着行为。
这样,鲁宾斯坦就克服了人的命运的宿命论观点,也克服了以前心理学中的意识的抽象性、闭锁性的问题,使它进入了人们现实生活的现实联系之中。
三、鲁宾斯坦的决定论原则
《普通心理学原理》是一本受到肯定、享有声誉的著作。但同时,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也曾在苏联哲学研究所引起过激烈辩论。一种主要的批评意见是,鲁宾斯坦是以双重决定作用的立场(外部世界、脑的活动)来解决心理的决定作用问题。确实,鲁宾斯坦在书中谈到心理的两种联系(和所反映客体的联系、和物质实体的联系)时,并没有确切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而只是指出它们不是无关的并列存在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体与之发生接触的外部世界。此外,对这种关系没有作更进一步的确切说明。
到50年代,鲁宾斯坦在他的科学活动的后期,又在新的水平上涉及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决定论原则,作为构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主导原则。他的理论观点概括如下。
(一)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心理学应当从物质世界现象的普遍相互联系中来理解人的心理现象。
(二)因为处于这种普遍联系之中,人的心理是被决定着的;同时,它并不是副现象,它又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制约的作用。心理学分析心理现象的这种决定作用的关系时,要以辩证唯物理解的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后者或是根本否定心理现象的决定作用关系,或者虽然承认这种关系,但是抹杀或缩减其中的内部因素的作用。辩证唯物理解的决定论原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认识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建立心理学理论的基础。
(三)人的生活条件、方式等外部影响决定着人的心理。但是这些外部影响并不能单义地决定人的心理。任何作用都是相互作用,外部影响是通过内部特性的中介、折射而起作用的,所以,一切效应全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鲁宾斯坦把他的决定论原则概括为一个简单公式:外部原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因为内部条件本身最初也是由外部影响形成的,所以决定论原则同时也是历史主义的:当前影响的效应要依赖于有机体以前受过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及其所属的种的全部历史。
这样,鲁宾斯坦的决定论原则就恢复了内部因素的地位,并取消了外部制约性和内部自我发展之间的对立。而从实践的方面来说,既然心理是处在决定作用的关系中,那就将导致它原则上是可控的、可定向改变的结论。
(四)谢切诺夫、巴甫洛夫的反射论是把决定论原则推广于脑的心理活动。辩证唯物理解的反映论则是把决定论原则推广于人的认识过程。决定论是反射论、反映论的共同前提,是它们的方法论基础。决定论把它们联系起来,成为统一整体。
四、斯米尔诺夫所列举的一些基本原理
在两院会议以后的时期,到50年代末,当时苏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А·А·斯米尔诺夫在对发展了40年的苏联心理学进行概括总结时,简单地列举了它的一些基本原理。
在他全面列举的为数不少的原理中,从其对于心理学的根本意义的水平来说,可以列为心理学原则的有:
(一)反射论和反映论。苏联心理学把心理看作脑的机能、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反映现实的特性。心理学研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反映论为出发点,以谢切诺夫、巴甫洛夫的反射论为自然科学基础。
(二)决定论原理。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有其规律的因果制约性。要把它理解作包括在现实世界的有规律的普遍联系之中的现象。
(三)心理反映和人的活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原理。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人的积极的活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是在实现某种活动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活动从本质上决定着人对现实的反映。
(四)个性的原则。活动着的是整个的人。人的个性特点给人的全部活动打上深深的烙印。人的个性中介、折射着他对现实的反映。
(五)发展的原则。
(六)社会历史性原则。心理、意识受社会所制约,它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七)客观性和自然性的原则。对心理学的唯物主义理解要求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同时也要求重视研究方法的另一个方面:研究“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
(八)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心理学研究必须面向生活,为实践服务。
此外,斯米尔诺夫还举出了另外一些原理,如:心理对于物质来说虽是第二性的,但不是“附加物”、副现象,而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现实定向作用;承认无意识存在,但它在理解人的行为中只占有限的地位,意识在起主导作用;要考虑到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复杂联系,但需要把它们区别开来;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在苏联心理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但就其本身所处的层次水平来说,看来还都不能进入基本原则之列。
上述的这些原理,基本上都不是斯米尔诺夫本人提出和形成的。而只能说是一些在他这个代表人物看来当时是基本的、全部苏联心理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理论观点。
总的看来,苏联心理学在基本原则方面的重要进展,如果说,在20—30年代的早期尝试时期,主要提出了“心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特性”的命题,“心理是现实存在的反映”的命题,30—40年代主要是形成了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那么在两院会议以后的50年代,就要算是在新的水平上形成了决定论原则,并用它将反映论和反射论联系、统一起来。
五、列昂捷夫的活动观点或活动原则
1962年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之后,苏联心理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А·Н·列昂捷夫从30年代起,直到去世,长期致力于活动问题的研究。到70年代初,他在过去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发表了他的活动观点。概要如下:
(一)活动有对象性。这是他的理论观点的核心。人的活动都是有其对象的,根本不存在无对象的活动。所谓活动的对象,就是活动所指向的那种东西。活动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制约着主体活动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另一种是由于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作为心理反映的产物的客观事物的映像。
(二)除对象性外,人的活动还有主观性。人的活动永远指向于客体的改造,而后者则是为着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需要推动着主体去有所活动,它是具体活动的前提、内部条件和调节者。所以,在人的活动中包含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