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本病主要病机是湿浊下注,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包括脾虚、肾虚、湿热下注、湿毒蕴结。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常,湿浊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素体肾气虚弱,或房劳多产,肾气损伤,肾失封藏,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阴液滑脱而下,成为带下病。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郁脾虚,郁久化火,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毒之邪乘虚而入,任、带二脉受损,以致带下病。
现代医学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肾阳虚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疗原则: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方药:内补丸(鹿茸、肉桂、菟丝子、黄芪、白蒺藜、沙苑子、肉苁蓉、桑螵蛸、制附子、紫苑茸)。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车前子、甘草、陈皮、柴胡、黑芥穗)。
(三)阴虚挟湿
临床表现: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有灼热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