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郁证皆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以及气血失调。郁证的病因病机有郁怒不畅和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致肝气郁结。气滞可致血瘀不行。气郁亦可化火,上扰心神;肝气犯脾,脾失健运,食滞中阻,痰湿中生,从而产生血、热、食、湿、痰郁。肝郁抑脾,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乏源,心脾两虚,心气耗伤,营血渐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安。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反应性精神病等病,凡表现郁证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
(二)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丹皮、山栀)。
(三)痰气郁结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医宗金鉴》将本症称为“梅核气”。
治疗原则: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紫苏、茯苓、生姜、半夏、厚朴)。
(四)心神失养
临床表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金匮要略》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治疗原则: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五)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食欲缺乏,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疗原则: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六)心肾阴虚
临床表现: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朱砂、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合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
二、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其病因病机主要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和劳欲过度所致阴津亏损密切相关。先天禀赋不足,阴虚津亏,或饮食肥甘,损伤脾胃,积热伤津,消谷耗液,或情志不舒,郁久化火,消灼肺卫津液,或劳欲过度,阴虚火旺,肾虚肺燥,胃热内生,均可导致消渴的发生。
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肺热津伤(上消)
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疗原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
(二)胃热炽盛(中消)
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疗原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
(三)中气亏虚证(中消)
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