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艾灸法(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灸法,古称灸焫,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燃烧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是灸法的主要内容。

一、艾灸材料

艾为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的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艾叶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艾叶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但艾绒其性吸水,易于受潮,应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并于天气晴朗时暴晒,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否则影响燃烧与效用。

二、常用灸法

(一)艾炷灸法

艾炷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艾绒团,称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1壮。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法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

施术前,现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当艾炷燃尽,除去灰烬,再重新换一个艾炷点燃,这称为间断法,不易出现灸感循经感传;不待艾炷燃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可出现感传,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法。

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灸穴疼痛灼热,患者往往不能忍受,此时可用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此法适用于某些顽固性疾患。

本法须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及食须少停一两小时。至于生冷瓜果均忌之。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非化脓灸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得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发泡,不留瘢痕,故目前临床应用较多。

为防止艾炷滚落,可在灸穴涂抹一些凡士林,使之黏附,然后将麦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再施第2壮。

根据情况,一般可用3~7壮。本法灼痛时间短,约20秒。一般以不烫伤皮肤或起泡为准。即使起泡,亦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不遗瘢痕。

2.间接灸法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离开皮肤片刻,再放下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本法具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2)隔蒜灸 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本法具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故临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疥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癥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

(3)隔盐灸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

(4)隔附子灸 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前者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后者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做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间扎孔,置于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