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故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构成
1.材料 制针的原料目前以不锈钢丝为主。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也有采用金、银、合金等金属制作的毫针,但一般很少应用。
2.结构 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针身,是针尖和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二)规格
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以针身为准。其长短规格(表9-6),粗细规格(表9-7)。
表9-6 毫针长短规格表
寸|0.5|1|1.5|2|3|4|5|6
毫米|13|25|40|50|75|100|125|150
表9-7 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24|26|28|30|32|34|36
直径(mm)|0.45|0.40|0.35|0.30|0.25|0.22|0.20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0.30~0.40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最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刺激强度有关,供辨证施治时选用。
(三)毫针的选择与修藏
1.针具治疗的选择 针尖要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应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适中,便于持针、行针。
2.毫针的修藏 针具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进行检查和修理,如发现针身弯曲,可用手指、竹片或夹衬硬厚纸片将其捋直,针体过度弯曲或腐蚀过细的,不应再继续使用,以防意外。针具在不使用时应妥善保藏,可以存放在垫有几层纱布的针盒或两头塞有干棉球的针管里,以保护针尖不受碰撞。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这样既可以省去针具检查、修理和消毒的环节,又可避免因消毒不彻底而造成交叉感染。
二、针刺练习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和协调的动作,往往会造成进针困难和针刺疼痛,不能随意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影响疗效。因此,必须在临床操作之前,进行针刺指力和手法练习。练习的材料,可用纸垫或棉纱球,前者用草纸数张,折叠成厚1~2cm,长约8cm,宽约5cm,用线作“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后者用纱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6~7cm的棉团(图9-17)。
操作练习,先选用较短毫针在纸垫或棉团上练习进针、出针、上下提插、左右捻转等基本操作方法,待短针应用自如以后,再改用长针练习。为了更好地掌握针刺方法,体验各种针刺感觉,还应进行自身练针,或相互练针法,如此反复体会,在实际临床操作时才能心中有数,运用自如。
三、针刺前准备
(一)患者的体位
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所处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部分重症和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畏惧针刺的患者,体位的选择尤其重要。如果患者的体位不当,会使取穴困难,施术不便,也不宜于留针,有的甚至会发生晕针。由于体位选择不当,在患者移动体位时,常会导致弯针或折针,给患者增加痛苦。因此,选择恰当的体位,对于毫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持久留针为原则。
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图9-18)。
2.俯卧位 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图9-19)。
3.侧卧位 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图9-20)。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见图9-21)。
5.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见图9-22)。
6.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见图9-23)。
(二)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灸针外,普通毫针针刺都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同时,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严,也容易引起感染。因此,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已经消毒好的或未经消毒过的针具,都不能隔衣针刺或以口温针。针后皮肤针孔不要立即接触水和污染物品。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1.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也可以用75%乙醇浸泡30~60分钟,或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待煮沸后再煮15~20分钟。此法易使锋利的金属器械变钝。
已消毒过的毫针,应用时只能一针一穴。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2.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前,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施术时,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需接触时应以消毒棉球作间隔物,确保针身无菌。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室内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用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四、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
(一)持针法
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称为刺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持针之道,坚者为宝。”当全神贯注,毋左顾右盼,以免影响针刺疗效,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常用的持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两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图9-24)。
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图9-25)。
3.四指持针法 用拇、食、中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图9-26)。
4.持针身法 用拇、食两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的末端部分,对准穴位,用力将针迅速刺入皮肤(图9-27)。
5.两手持针法 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两指握固针体末端,稍留出针尖1~2分(见图9-28)。适用于长针、芒针操持。双手配合持针,可防止长针弯曲,减少进针疼痛。
持针时必须端正安静,正指直刺。
(二)进针法
又称下针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技术方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法有双手、单手、管针三类,从进针速度而言,又有快速进针和缓慢进针的区别。无论哪一种进针法,都要达到无痛或微痛的进针。
1.双手进针法 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
(1)爪切进针法 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穴位(见图9-29)。
(2)夹持进针法 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见图9-30)。
(3)舒张进针法 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防止弯曲(见图9-31)。此法适于长针深刺。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穴位的进针(图9-32)。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见图9-33)。此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
2.单手进针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见图9-34)。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3.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角度与深度
1.进针角度 指进针时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与针刺要求,合理选择针体与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图9-35)。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