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圆有涯而球无限(2/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科学家只是一个在特定领域中有所认识的人,就像在荒漠苦寂的黑暗中,一个提着灯笼行走的人。他所能看到的只是灯笼所照到的丁点地方。这点地方的连接,构成了他的学术领域和专业特长,最终,他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用符号表达和归纳出来,就成了他的学术成果和理论体系。而灯笼所没能找到的地方,只能凭他的经验或推理来做判断。一方面,他照到的地方越多,认识也就越多,也就是说,自己的知识之圆就越大;另一方面,他认识之圆越大,圆之外的未知的东西也就越多。所谓学问越大,问题越多。无数的科学家提着灯笼摸索在未知的领域中,交汇和积累成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显示出人类用之不竭的认识能力。科学家手中的灯笼,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研方法。随着人类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灯笼变成了电筒、远光灯、探照灯,再配上了放大镜、显微镜、哈勃望远镜,可谓越看越远、越看越清楚,但相比起宇宙来,仍然是浩瀚无垠的黑寂中的青灯一盏而已。

人类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认知成果在不断积累。就个人而言,认知之圆不断增加,最后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构成了一个头脑中的球。这个球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知识的多少,反过来说,球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心理空间的大小(一个人的心理空间的大小,还与他的社会化程度有关,关于这一点,本人在《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一书中有专门阐述)。但是,有必要指出,个人头脑中最终形成的知识之球与自然和上帝之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自然与上帝之球是客观存在,而个人头脑里形成的知识之球是反映的结果,说得更清楚些,是客观存在的表征、编码和模式化。或者换一种说法,人类认知之球与自然和上帝之球是同构而不同质的。这一表述,涉及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如果将自然和上帝之球与人类头脑中的知识之球等量齐观,一方面会抹杀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否定客观存在的可能。佛经中的一切皆空的观念,不仅清空了人的感知和认识,也清空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而也清空了理念中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在理论上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最后,有必要指出,有关自然和上帝是一个无限之圆的假设,同样也是有局限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假设往往与当时的生产水平、知识体系和科研方法的水平相联系。上帝和自然是一个无限的球体,是古代先哲提出的命题,这与先哲们当时的认识水平相适应。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几何知识影响着先哲们的思维。因此,把自然和上帝比作无限之球,只是对一种几何图形赋予人文化含义的行为,是人类当时和当前的认识功能的表现。现在看来,关于球与圆的假设,是基于三维空间的思维结果。如果加上时间的第四维,甚至出现更加多元的认识维度,情况就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毫无置疑地说,多少年代之后,我们的“后哲”们一定会根据他们那时代的认识能力提出更加周延、更加准确、更加逼近真实的命题来。那时,当他们谈论起我们今天的“球和圆之说”,也许就像我们今天看人类先民的“天圆地方说”一样地感到简陋和黯淡。

在自然和上帝面前,人类的存在,是一种渺小的伟大,也是伟大的渺小。让我们敬畏自然和上帝吧!

2009年8月7日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