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完了新式的十文字枪,钱惟昱又让孙显忠把新法制造的陌刀拿了几柄出来比划比划。陌刀本就是大唐的制式兵器,所以不存在研发上的创新。沈默在陌刀的改良方面,也仅仅是把东瀛倭刀的退火烧入方法进行了借鉴,其他工艺都沿袭了唐制。
作为一种突刺则“如墙而进”、挥砍则“人马俱碎”的昂贵、犀利兵刃;陌刀有着数尺长的刀头,而且厚重宽阔、两面开刃,使用了新式烧入之法后,刀刃的硬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脊背的韧性则做到了即使用四十斤的大铁锤巨力抡击也无法砸断的程度。
陌刀、狼筅,这些都没什么创新性,很快就走马灯一样试过了。于是便轮到了这日的重头戏:神臂弓。
毫无疑问,钱惟昱让沈默研发的,就是历史上七八十年后北宋年间开发出来的“神臂弓”了。神臂弓虽然名字叫弓,但是实际上是如假包换地弩,钱惟昱上辈子也算个半吊子军事迷,知道那是一种单人使用的踏张弩,也就是可以用脚踩着上弦,大大突破了人的臂力极限对发射前蓄力的限制。
按照后世《武经总要》的记载,神臂弓臂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也就是说,弓臂的整条弧形体材有一米长左右,但是左端到右端的直线距离则只有80公分,弧弦比达到了0。8,因此算是平时弓体弯曲度就比较高的一种弩类器械。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弓臂宽度窄了之后便于行军携带、列阵射击。因为弩与弓箭不同,弩的射击时候是左右横放的,而不是和英格兰长弓那样上下竖放,英格兰长弓弦长一米八都没问题,不会影响紧密列阵,而弩手如果用的弩宽度太大,列队的时候就不利于密集队形。
不过,弦弧比小了之后,对于储能用的弩体材质要求也就更高了。英格兰长弓可以用紫檀木白桦木之类的直接单体削制,神臂弓却只能用复合材料。当然,至于这个复合材料具体是什么,钱惟昱肯定是记不住的,因此当初他关心的只是指标。
他给沈默定下的指标是:弩横阔两尺五寸,拉力要满150唐斤,在三寸望山的仰角角度下,可以把箭矢抛射到三百步外,最重要的则是:使用踏张机构。至于什么多少多少步要穿透多厚的重甲,钱惟昱根本就没提到,毕竟以他的物理学知识,只要箭矢的射程到了,那么射出时候的初速、动能自然可以有保证,最后的透甲只是箭头材质的问题。
……
拿到沈默根据自己定下的指标、以及以唐弩为蓝本研制出来的神臂弓之后,钱惟昱握在手上掂量了一番,从形制来说,和他原本想象的神臂弓略微有些差距。主要是弓体中部的反曲程度相对来说要更加凹陷,给人一种弓体就像是……两个罩杯的感觉。
“为何这弓形会做成如此这般模样?看上去好生孱弱的样子。”
“回禀殿下,因为此前要求的弓体长度过短,要把弩矢射出三百步外,着实无法做到,因此下官就考虑了加大弓体的反曲率。并且以苎麻捻反复缠绕、油浸增加抗拉的弹性,这才得以达到殿下的要求。另外在试制的时候,下官偶然发现,在弓体分量一定的情况下,若是拉力加强、则使用的弩矢以重矢射程较轻矢更远,下官初时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也只有以此法施为了。”
当时的人的物理常识,自然是觉得同样的力气用下去,丢轻的东西容易抛得远、重的东西抛得近。以弓箭为例的话,虽然还要考虑一个箭羽受风阻力的问题,但是至少在用羽、形状相同的两支箭矢下,越轻的射得越远。不光是沈默如此想,各*器监的匠人们也没学过物理课,基本上都是这么想当然的,大唐三百年来,军械制造的部门也都是这么共识的。
不过,钱惟昱一听到沈默的这番说法之后,立刻就豁然开朗,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原来,弓弩在射箭的时候,如果在箭矢上施加同样大小的动能的话,自然是轻箭初速快、射程远;但是,在弓弩系统中,算法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弓弩张开所积蓄的动能,是需要由弓体恢复形变本身、和箭矢被射出两部分动能构成的。
如果弓体本身的形变恢复等效重量相对于箭矢来说重得多的话,那就意味着此前开工蓄的力有更多被弓体本身吸收了,只有一小部分是传递到了箭矢上。以传统弓弩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说,一般箭矢吸收的只有总弹性势能的三分之一,而弓体吸收的占了三分之二到六成。这种时候,找到一个弓体等效重量和箭矢自重的高效比例,就非常重要了。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