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马士英再整残疆,力撑半壁,频年讨贼,望重劳深,应予特赏。”
同时,他又致信马士英,向他推心置腹:“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黄,高,二刘四将还难以做到齐心保国,必须有一位重臣前往镇抚。今日之事,非可法与公,谁任之者?”
他从国家前途,民族大义出发,殷切期望马士英能够顾全大局,出外督师,但得到的答复却是:
“我治军宽,容易扰民,公威名素著,淮安士民仰慕您的盛德,如同盼望神明慈父。督师江北,非公而谁?”
见马士英执意要留在朝中,自己再坚持下去,只能激化与马士英的矛盾,于己于国均无益处。特别是江北四镇官兵还没有进入划定的防区,正在四处流窜,互争地盘,祸害百姓,朝廷也急需派一位重臣前往调停和制止。
史可法不再犹豫,立即拜见弘光帝,自请渡江督师,效命疆场。
史可法出外督师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人们大声疾呼:
“还我史公!”
“何乃夺我史公!”
苏州秀才卢渭等人伏阙上奏,为史大人鸣不平,力言朝中不可无史公。他们说:“江北,是朝廷的门户,而南京,则是朝廷的内室。门口上有人而内室里无人,怎么能行呢?”
有人气愤难抑:“秦桧在内,李纲在外,事情哪里还能成功,大明的国运可知了。”这是拿马士英比秦桧,把史可法比作英勇抗金的民族英雄李纲。
但不知什么原因,同意史可法出外督师的弘光帝就是不收回成命。
这更激怒了关心国事的南京莘莘学子,几百名太学生联名向弘光帝上书。在他们心目中,史可法乃是“救时之宰相,济世之忠良”,只有史大人在朝廷主持国政,大明中兴才有希望。
连忻城伯赵之龙都对弘光帝说:“我昨天经过扬州亲眼看到高杰在攻城掠民。高杰本是马士英接应过黄河的,应该派马士英前去调停。”
正入朝陛见弘光帝的江西,湖广两省总督袁继咸也支持这一建议,认为马士英前往淮扬最合适,因为马士英和四镇总兵官关系密切,而史可法与他们则素无来往。
弘光帝却满脸沮丧地说:“怎奈马士英不肯前去……”对拥戴自己继位的大恩人马士英,朱由崧真不愿勉强他离开南京。在朱由崧心目中,史可法和马士英无论谁去扬州,都不是什么关碍国家前途命运的了不起的大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人事变动,使弘光政权内部的正邪力量发生了惊天逆转,南明官僚之间同室操戈,窝里争斗的闹剧从此拉开帷幕。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