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四十四)(2/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谢应芳(1295~1392),字子兰,号龟巢。元末明初著名无神论者。武进(今属江苏省)人。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为人耿介,尚节义,工诗文。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

谢应芳生逢乱世,世衰道丧,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从元至正初年起便隐居于武进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名叫龟巢。遂自号龟巢老人。乡里子弟尊称龟巢先生。常州府曾聘为教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总结出一套教学法。浙江行省闻名欲聘为三衢清献书院山长,未去赴任。后各地义军起,谢应芳便去苏州一带避难,几次遇危险,一年中搬了五次家,经常揭不开锅。后来苏州人对这位年高德助的饱学之人逐渐有所了解,争聘为子女的老师,他靠束修钱以维生。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后,江南渐渐安定,谢应芳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横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直到97岁高龄才谢世。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诗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对于谢应芳词,前人关注不够,有人认为他的词内容多写个人出处,风格上和散曲类似。粗疏一看,此评颇有道理,但仔细阅读谢应芳现存词作后,觉得此评又有武断之嫌。从谢应芳现存词作看,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在元代后期散曲与词艺术互动过程中,谢氏词是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

首先,谢应芳词艺术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表达了元明易代之际普通老百姓的心理感受。如[蓦山溪]《遣闷》:

无端汤武,吊伐功成了。赚尽几英雄,动不动、东征西讨。七篇书后,强辨竟无人,他两个,至诚心,到底无分晓。髑髅满地,天也还知道。谁解挽银河,教净洗、乾坤是好。山妻笑我,长夜饭牛歌,这一曲,少人听,徒自伤怀抱。

作品写于至正丙申,即至正十六年(1356),元朝正处于覆灭前夜,当时大江南北,战火连天,既有元朝军队和起义军之间战争,又有起义军与起义军之间内部战争,仅规模较大的战役就有和州之战、杭州之战、集庆之战、太康之战、常州之战、淮安之战等等,长江左右,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四处颠簸,流离失所。作者家乡常州在此年即遭兵焚,《龟巢后记》说:“天兵至西州来者,火四郊而食其人,吾之龟巢与先旧宅倶烬矣。予乃船妻子间行而过横山,窜无锡,期月之间屡频于危,当是时,跧伏蓬底,屏息若支床者,然又数数引颈,回顾以恋其故土。明年仲秋至娄江,东近于海,潮风汐雨,飘摇栖苴,久之遂舍之,从人借屋而寓。阅四年,居凡五徒,闻乡邑无噍类,以是同室之人幸若再生,虽贫寠不以为苦,且复以为乐也。”[1]作品有感而发,上片词写天下局势。以汤武诛灭桀纣,改朝换代起势。

历史上,汤武伐桀是顺应人心之事,而作者却以“无端”修饰,表面上是说汤武无端起兵,成功之后,得到了英雄之名,于是就东征西讨,实际上否定汤武是假,而是说当时盘踞各地的军阀,他们都号称正义之师,闹得鸡犬不宁,天怒人怨。1356、1357两年,朱元璋占领了集庆、镇江、常州,自称吴国公,张士诚取常熟、平江、湖州,自称周王,他们相互攻伐,人民残遭蹂躏。作者词中所谓汤武、桀纣,实际上就是指他们。作品接着又说《孟子》阐述儒家思想的七篇著作之后,再没有人说他们是正义行为,至于他们两人是否心诚,谁也不知道。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