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嘿,神了啊!(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苏愈跟着董思思左拐右拐,穿过无数小巷,来到了菜场附近的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中医诊所,也就一个门面,上有一楠木小招牌,用金漆书着十分普通的三字:“回春堂!”意思是妙手回春,这样的堂号已经烂大街了,任何一个古装影视片中都有可能出现。

进去之后里外两间房,外面一间是大堂,有成排成排的药屉,高高的柜子拦在前面,苏愈知道,这种既高且长的柜台叫做“拦柜”,意思是将生客熟客都要拦在外面,主要是为了防止抓药时出错,十分讲究。

小药铺子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而且各种家具都十分古旧,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很明显,这是一家历史比较悠久的老中药铺子。

其实这些都没什么,最让苏愈好奇的是,就这么个小中药铺子,里面,居然人满为患!他还从来不知道,桑枝镇竟然有这么热门的一家中医馆呢!

“你等一等,大夫正在给人针灸呢!”董思思见苏愈眼睛里流露出惊诧之意,不禁微有得色,朝里间瞄了一眼,就冲苏愈笑着说道。

“哦,那行。”

董思思找了个椅子坐下,苏愈却忍不住好奇,凑到里间的门口,往里张望。一看,就见到,一位**十岁,但是精神矍铄的老中医,正在给一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施针,老人家年纪虽大,但是耳聪目明,没有戴老花眼镜,施针时,手也不抖,十分稳,准,精!

苏愈看了片刻,忽然就眼睛一亮,忍不住出口问道:“老先生,您这可是透穴之法?”

白胡子老中医抬头,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赞赏地笑道:“确实是透穴之法,后生仔,你还懂中医?”

苏愈就点了点头,说道:“略通一二!”

“哦?那你跟我说说,我刚才刺的是哪几个穴位,患者又得的是什么病症?”老人家笑笑,继续施针,话里行间不无考较之意。

苏愈见这老人家一边聊天,一边施针,但是却丝毫影响不到治病,不由暗自佩服,这种大夫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而且,对方手里的银针亮、细、韧、弹,绝对是好针!不由开口吟道:“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嗯,玉龙歌,背得倒挺熟,也能看出我刺的什么穴位,后生仔,年纪轻轻,基础不错!”老人家赞许了一声,就继续给病人治病了。原来,病人是偏正头风痛,老中医给病人施针的穴位正是“丝竹空穴”和“率谷穴”,采用的正是传说中的透穴之法。

这种针法技术难度比较高,不是积年的老中医无法掌握,是继《内经》之后,毫针应用的另一种新的特殊刺法。

透穴法,一般是采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透刺法开始于元代,元代窦汉卿、明代杨继洲都擅用此法。其特点是,针刺少,而刺激穴位多。一方面可减轻针刺的痛苦,另一方面同样可做到取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透穴刺法,就其透刺的方式来看,有三种,一为透刺同一经脉穴位,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等,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二为向邻近经脉透刺,多为同一平面的横向透刺,如风池横透风府,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透攒竹等,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三为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多为直刺深刺,如阳陵泉透阴陵泉、合谷透劳宫,昆仑透太溪,光明透蠡沟等。这种刺法刺激量大,针感强烈,可调和阴阳,调节表里,对改善全身症状和远端病症效果较好。

苏愈就退了出去,一转身,却见董思思正站在边上。

“你吓我一大跳!”苏愈道。

“你也吓我一大跳!”董思思撅了撅嘴,压低了声音,十分兴奋地说道,“苏愈,你真不错!还很少有人得到我九叔公如此赞誉呢!”

“啊?那,那位老人家是你九叔公?”苏愈愣了。

“当然了!要不然我带你来这里做什么!”董思思嫣然一笑,明艳照人,动人心魄。

“那谢谢了。”苏愈有些激动,这等技术高超的老中医手里,肯定有品质上乘的银针啊,就像一般的剑客,都喜欢收藏宝剑一般,就是不知道价格多少,要是太贵的话,我可买不起。他先前担心买不到好针,这时候又担心自己钱不够了!想不到,董思思居然有一个精通中医的九叔公,而且这个人还在桑枝镇上。看来,小小的桑枝镇卧虎藏龙呢,我们华夏民间有高手!

“思思啊,这后生仔是你同学?”里面的诊室里,传来了董思思九叔公的声音,显然,对苏愈有些兴趣。

董思思就清脆地道:“是啊,是啊,这家伙是我同班同学呢,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中医,前些阵子还将我们班上一个长跑猝死的同学给救醒了!用的是什么砭术!今天碰到,他说要买银针,我就带他过来了!”

“砭术?呵呵,现在会用砭术的人可不多了!”老中医再次诧异看了苏愈一眼,随后冲董思思道,“九叔公这里只卖药,又不卖银针!”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