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
北京,紫禁城,南书房
夜色深沉,南书房内烛光闪烁,映照出康熙帝密布麻子的脸庞。
他手持一卷史书,目光却时而投向窗外深邃的夜空,看着天幕。
一旁,几位大臣或站或坐,皆神情肃穆,屏息以待,不敢有丝毫懈怠。
“朕观这天幕所言,不禁感慨万千。”康熙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感慨。
“想当年,朕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改八旗,平三藩,收兵权之难,历历在目。今日听天幕所述,方知赵匡胤当年结束五代乱世,是何等不易。”
大臣们闻言,皆面露凝重之色。纳兰明珠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皇上所言极是。臣等虽未亲身经历五代之乱,但从史书中亦能体会到彼时之艰难。骄兵悍勇,目无天子,肆意袭杀上官。更有逆贼安重荣喊出大逆不道之言,简直有违天道!赵匡胤能一统天下,终结乱世,实乃一代英雄。”
“纳兰爱卿所言虽有其理,却未尽其要。”
康熙帝轻轻摇头,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历史的尘埃。
“朕观五代之乱,藩镇割据之本,实乃兵权之祸。而兵权之祸,又非将领之过,实乃兵卒之心利益熏心,目无尊长。此点,朕从天幕所言中深有体会。
陈廷敬闻言,眉头微皱,思忖答道:“皇上圣明。臣以为,五代之乱,民心向背,实乃因朝廷腐败,民生凋敝,因而百姓只得投军自保。而节度使趁机拥兵自重,以重利讨好兵卒,不服中央号令所致,兵将合作,自然便可无视朝廷。
这也是宋朝之所以行兵将分离之策的原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则无叛将矣。
赵匡胤能结束五代之乱,实乃洞察此中奥秘,以计离间兵将,让兵卒脱离将领掌控,最后以杯酒释兵权之策安抚将领,使其被迫卸甲归田。”
“陈爱卿所言甚是,这也是朕之所以要改八旗,重皇子的原因。前明建文帝无道,自有明成祖取而代之,左右肉都是烂在自家锅里,我大清宗室难道还不如前明?”康熙帝点头赞许,话锋一转道:
“赵匡胤此举,虽看似简单,实则大智若愚。他深知兵卒之心,已不在朝廷,而在利益。故而以富贵安抚将领,以重利离间兵卒,使其心向朝廷,从而收拢兵权,一统天下。”
说到这里,康熙帝语气突然变得深沉:“然而,朕当年平三藩之乱,收兵权之难,却远非赵匡胤所能比拟。三藩之兵,皆骁勇善战,且久经沙场,与叛军之间情谊深厚,又举反清复明的的大旗,汉人遗民皆是心向往之。
朕若贸然行事,必激起大变。故而,朕只能步步为营,以智取胜。先以恩德笼络人心,再以雷霆手段收复失地,最终方得平息叛乱。”
“陛下圣明!”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清有陛下,真乃万民之福啊!”
“……”
大臣们闻言,皆面露敬佩之色。他们深知陛下平三藩之乱的艰难,此刻听其一番讲述,更觉其英明神武,深不可测,纳头便拜。
“朕观今日之天下,虽已太平,然隐患犹存。”
康熙帝目光深邃,幽幽道:“朕希望尔等能时刻警醒,勿忘历史教训。只有如此,方能保我大清万世基业。”
大臣们闻言,皆躬身行礼,表示定当铭记在心。
南书房内,烛光依旧摇曳,但气氛却已变得凝重而庄严。
这一夜,康熙帝与大臣们的对话,将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时人皆道:我大清,有圣祖出!
……唐朝
宪宗时期
长安,大明宫
“啊!逆贼,奸贼,反贼!尔敢,逆贼尔敢如此猖狂!”
刚刚得知武元衡死讯的唐宪宗李纯一脸悲戚,仰头长啸,毫无天子威严。
“逆贼猖狂!竟敢当街袭杀大唐宰相,朕将来必夷灭尔等九族!”
话虽猖狂,可李纯却不敢说出来,生怕被各节度使的耳目传出,来一出当街袭杀天子。
这群骄兵悍将可是真敢这么玩,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天子威严大失。
何况,君不见曹髦旧事?
恰在此刻,李纯看见天幕所言,顿时大喜。讲到安史之乱了,讲到藩镇割据的原因了吗,那距离讲到如何解决藩镇还会远吗?
还有,天幕居然提到了柳宗元?
李纯有印象,此人是永州司马,自己曾召他回京,又因为武元衡的反对,便改贬为柳州刺史。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想不到此人竟有如此见解,看来也一位贤臣,武相误我!竟为私仇拒此贤臣而不用?
一瞬间,原本对武元衡死被杀而悲痛的李纯好受很多。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朕得柳宗元,定可光复大唐!
“传旨,宣柳州刺史柳宗元回京述职!”
一旁的太监出身拱手道:“谨遵陛下圣谕!”......
唐朝
太宗时期
长安,太极宫
正在抱着李明达批阅加急军情的李世民看着天幕不可思议道:“困扰中国两百余年?安史之乱?中晚唐藩镇割据?割据的原因是士兵?”
听到这个消息,本就连夜勤政多日有些疲惫李世民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他是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天下承平,后世子孙居然就把江山败成这样?
好在一旁的长孙皇后连忙扶了一把。
“陛下勿忧,暂且看看不迟,或许另有隐情。”
话虽如此,但长孙皇后的眉宇间却也闪过一丝忧愁,没想到承乾的后代如此不争气,竟然把大唐江山败成这样。
李世民握紧长孙皇后的手,心中想到。
要知道从西晋灭亡,东晋和五胡十六国分割天下,再经历南北朝,最后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也就用了两百六十余年。
而后世子孙居然搞出了个什么藩镇,也困扰了中国两百年?
虽然只是困扰,而不是分裂,但也算是暴政了,苍生疾苦啊!子孙不孝啊!
有了这对比,安史之乱反而不被李世民放在眼里,这一看就是藩镇叛乱,和北魏的六镇之乱如出一辙,都是给边将放权过甚导致的后果,后世子孙也是蠢,一点历史教训都记不住,看来自己得把《帝范》再改改了。
但最令李世民感到惊疑的却是所谓的“藩镇割据的本质原因还真不是因为将领,而是因为士兵。”
什么时候士兵也可以左右天下了?
虽然先秦孟子便言,得民心得天下。自己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大部分时候历史舞台上都是王侯将相,世家贵族在舞动风云。
而真正由百姓掀起的起义,如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军,瓦岗军虽然名噪一时,但最后的胜利果实却都被世家贵族摘取,只有汉高祖刘邦是例外。
可天幕说什么?
藩镇割据的本质是士兵,也就是说是士兵在主导这一切?
什么时候被大人物们视为炮灰和蝼蚁的士兵也有这般能耐了?
或许这件事能对自己施政有所启发,好避开恶政暴政。
念及此处,李世民指着天幕对子孙皇后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天幕为镜,却可通阴阳,晓未来。真正做到开创大唐的万世基业。”
长孙皇后恬淡一笑:“陛下圣明,有陛下真乃百姓之福。”
怀里的李明达也窜出小脑袋,奶声道:“阿耶最厉害了,肯定可以的。”
李世民摸摸李明达的小脑瓜,宠溺一笑。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