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0月16日下午,卡文迪许会议室内,李奇维第一次接受报纸的采访。
《泰晤士报》总编巴克尔是资深新闻人,深谙循序渐进之道,他要慢慢引导李奇维吐露心声。
“布鲁斯,原谅我这样称呼你,清国的文字实在太复杂了,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学会。”
“没关系,巴克尔,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我也要需要入乡随俗。”
“哦,那太好了,布鲁斯,你是一位绅士。”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并不了解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到底是什么,你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吗?”
“我的专业是物理,想要解释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要取决于听讲者的认知水平是什么层次。”
“举个例子,人在冰面上,为什么很容易滑倒?”
“对于没有物理基础的普通人而言,会直观地认为,冰面很滑,所以人会滑倒。”
“这种理解虽然很浅显,但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因为我知道那里很滑,所以经过时我会小心一点,防止摔断了腿。”
“然而对于学习过物理的初级学生而言,他们会用一个专业词语去解释:摩擦力。”
“冰面上的摩擦力很低,人在重心不稳后,就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从而跌倒。”
“但是,这对于深刻理解世界的运转依然不够。”
“层次更高的物理学者,比如博士甚至教授们,会从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解释摩擦力的本质。”
“而我的量子论,就是一种研究这些微观粒子的新的物理工具。”
“哦,布鲁斯,你的解释太精彩了,我想我明白了。量子论就是研究原子和分子的。”
“额,可以这么理解。”李奇维附和道,他看出巴克尔不想深入这个话题。“恕我冒昧,清国在我的印象里,还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那里不要说科学,就连像样的学校都没有。”
“我听说你是17岁来剑桥留学的,短短的四年时间,你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请问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奇维皱眉,微微思考了一下,“我想这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
“华夏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它的惯性非常大。”
“由于种种的原因,导致科学的土壤一直未能发芽成长。”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他的很多才情和品质都是天生的,与出生地无关。”
“我认为我就是那种天生对物理有天赋之人。”
“来到剑桥后,受到系统正规的教育后,我的天赋被挖掘,所以才能在物理上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巴克尔没想到李奇维轻松化解,他也被李奇维的回答逗笑。
“哈哈哈,布鲁斯,我都不知道该说你是骄傲还是谦虚。”
“你一边说自己天赋高,一边又说自己的成就小。”
李奇维淡淡一笑,“这是我们华夏的中庸之道。”
“至于我个人,你可以认为我锋芒毕露。”
巴克尔没想到李奇维如此直白,心想这个年轻人,他有锋芒毕露的资本啊。
“我知道,你的家族在清国内,也属于实力很强的经商家族。”
“你的成功,是不是也离不开家族的支持?如果没有钱财,学习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没错,这点没什么好遮掩的,我留学的费用都是家族从华夏寄给我的。”
“但我认为这不是什么污点,难道做研究或者学习就得一贫如洗才对吗?”
“家族的帮助是我与生俱来的,只是可用的工具而已,我没有什么压力。”
“如果我生在普通人家,我依然可以做出今天的成就,也许会更费力一点。”
“我个人对于贫穷和富有,没有任何偏见,人不应该被环境束缚。”
巴克尔点点头,忽然又问出一个刁钻的问题:
“刚刚你一直在说华夏,为什么不说清国呢?”
“你似乎很排斥别人叫你清国人,或者你自称清国人,有什么理由吗?”
李奇维盯着巴克尔看了几眼,对方脸上没有任何情绪,仿佛就是单纯地好奇。
“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先进的会代替落后的,文明的会代替野蛮的,生产力高的会代替生产力低的。”
“你们英国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从封建走向君主立宪。”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处理的方法自然也不同。”
“另外,我只是一个物理学家,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所以,我称华夏,就是一种习惯,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请不要联想。”
巴克尔悻悻一笑,他没想到李奇维看着很年轻,回答却经验老道,滴水不漏。
而且还反将自己一军,本质上,英国和清国确实没什么不同。
但是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试探出了李奇维是拥抱文明的,而不是支持愚昧。这对于接下来的各种策略,都非常有参考意义。
李奇维也在思考巴克尔的意图。
对方表面上只是《泰晤士报》的总编,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和英国上层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也许这个问题,就是他背后某人的指示。
“布鲁斯,你取得物理诺奖,想必回国后,一定会受到重用,你会如何改变你的国家。”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