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扶苏回到了春兰宫,赵高站在宫门外守了一会,见春兰宫再也没了什么动静才回了望夷宫。
胡姬服侍着嬴政睡下,她一人走了出来,与赵高擦肩而过,两人皆是无言。
——
第二日。
扶苏睡醒,日上三竿。陈平在管理商会的事情,现在忙的是焦头烂额,王离则是带兵处理商会运转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至于建立大秦学宫的事宜,扶苏则是亲自来弄,目前的就是选址,学宫制度,人才选拔三件主要的事情。
地址,扶苏并没有将其设在咸阳的打算,咸阳这个政治高压的地方可不是一个能让学术自由之风盛行的地方,思来想去,扶苏决定把选址这件事往后放一放。
学宫制度扶苏就很有想法了,
爱国,忠诚,科学,自由,民主,尊重,平等,开放,公正,法治,敬业,奉献,这十二条就是学宫的核心价值观。
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准则,对于扶苏来说这个是最简单的。
剩下最后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他在脑海里回忆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
秦朝以前是以世官制是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世官制就是让一个家族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这种制度下的官员的任命基于血缘关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所以就导致权利的垄断,阶级的封固,让底层的人民没有向上的积极性,让上层的人不思进取,只会吃喝玩乐,这样下去就有了亡国危险。
这时候商鞅变法出现了,军功爵制的确立就打破了世官制度的垄断,底层百姓可以通过军功实现阶级跨越,极大鼓舞了百姓的积极性,也让上层贵族有了危机感,这就打破了上层贵族和底层百姓的界限,这就奠定了秦国由灭亡走向了富强的根基。
到了两汉时期,察举制就成为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察举制是由全国各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在各自管理的区域内考察和推荐人才,经过朝廷的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本意是好的,可惜弊端也很明显,各地行政长官和各地方的豪强大族结党营私,培养自己的门徒和势力,极大破坏了朝廷选官的政治生态,所以察举制就失去了本该属于它的价值,出现了举荐之人无才无德的情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这种制度由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和察举制的后期一样,选官的权利都集中在地方行政首长和世家大族的手中,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实坐天下的局面。
再之后,就是科举制了,从隋唐开始创立了科举制,一直到最后都是如此,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制的意义就在于使得有才之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让阶层流动性极大提高,这样就可以防止阶级固化,造成天平失衡的不利后果。扶苏是打算运用科举制的,以考试选拔人才,他先用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一些农学,水利,工匠等人才,这样也不会让那些豪强大族抵触。
如果扶苏现在想要让科举制直接代替了军功爵制,那些豪强大族就不可能同意的,他们不可能让其他普通人和自己家的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而且现在考试选拔,绝大多数的人肯定都是这些大族的人,因为他们的子弟都识字的,普通人里能有几个认识字的。
所以扶苏就选择了简单的科举制作为权宜之计。
正好他在推行始皇犁的时候在各个地方进行科举考察,验证一下科举在这个时代的可行性。
想通了这些,扶苏松了一口气,随后又想起了昨天晚上他和嬴政说的矿物的事情。
那个矿物就是煤,而且成本也不是很高,大秦五成的普通百姓是可以用的起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秦每年的冬天可以少冻死数万人。
扶苏在第一次看到冬天冻死的人口统计数据时也是无比震惊的,原来古代的冬天真的会冻死人的,古代的冬天对于百姓来说是一场生死大劫。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