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一、七律诗《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解析》

(一)《七律·周易哲思解析》

感秋抚琴忆往昔,

坐禅入魔心戚戚。

周易玄妙蕴深意,

命运无常费猜疑。

阴阳变幻情难抑,

悲喜交织事可期。

世事沧桑皆有定,

红尘如梦悟禅机。

(二)诠释:

诗的首联“感秋抚琴忆往昔,坐禅入魔心戚戚”,描绘了在感秋时节抚琴回忆往事,以及坐禅时陷入走火入魔的痛苦心境。

颔联“周易玄妙蕴深意,命运无常费猜疑”,指出周易哲学的玄妙之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命运的无常也让人充满疑惑。

颈联“阴阳变幻情难抑,悲喜交织事可期”,体现了周易中阴阳的变化,以及情感上难以抑制的起伏,同时也暗示着人生中悲喜交织的事情是可以期待的。

尾联“世事沧桑皆有定,红尘如梦悟禅机”,表达了世间事物的沧桑变化皆有其定数,而在这红尘如梦的世界中,需要领悟其中的禅机。

整首诗以“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为主题,结合周易哲学的视角,展现了对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三)《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名为“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以下是对该回的详细解析:

1.梗概:宝钗给黛玉写信,以冷节遗芳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悲与孤独之感,黛玉看后觉得是“惺惺惜惺惺”。之后众人聊天时说起南北之景,引发了黛玉的思乡之情和对自身孤凄境遇的感慨。

黛玉翻捡衣服时看到宝玉送的旧手帕及自己题的诗,触物伤情、感怀旧事,泪如雨下。另一边,惜春与妙玉下棋,宝玉偶然遇见。随后宝玉送妙玉回程,途中听到黛玉的抚琴之声。

妙玉听出黛玉琴音中“恐不能持久”的意味,认为君弦太高、太过。当晚妙玉打坐时因心系宝玉不能静心,走火入魔。

2.主题:

这一回主要展现了人物的孤独、悲伤与命运的无常。黛玉的孤独身世、思乡之愁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妙玉对宝玉的情愫导致的内心挣扎和走火入魔,都体现出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这些女子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哀。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氛围。

3.情节:

宝钗寄书与黛玉共鸣:宝钗在信中诉说自己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等悲惨境遇,回忆起海棠结社时的欢乐,感慨如今的孤独。黛玉看后对宝钗的遭遇感同身受。

众人闲聊引发黛玉愁思:探春、湘云等人来探望黛玉,大家聊起从前的菊花诗,又因湘云说起南边的话,勾起了黛玉对南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寄人篱下处境的感伤。

黛玉触物伤情:黛玉在翻晾衣服时看到了宝玉病时送来的旧手帕和自己题诗,想起往事,伤心落泪。

妙玉与宝玉相遇听琴:惜春与妙玉下棋,宝玉过来,随后送妙玉回去时听到黛玉抚琴。

妙玉走火入魔:妙玉听出黛玉琴音中的悲意,回去后打坐时心不能静,走火入魔。

4.主要人物:

林黛玉:本回中她是核心人物之一,身体孱弱、多愁善感。看到宝钗的信后与她产生共鸣,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悲涌上心头,看到旧物更是触景生情,泪洒衣襟。

薛宝钗:以书信向黛玉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展现出她孤独、无奈的一面,与平日里端庄大气的形象形成反差。

妙玉:性格孤僻,与宝玉相遇后心思被扰。听了黛玉的琴音,更是心绪不宁,最终走火入魔,体现出她虽修行却未能超脱尘世情感的纠葛。

惜春:性格清冷,与妙玉下棋,展现出她与妙玉的交往以及她对世事的淡漠。

宝玉:偶然遇见惜春和妙玉下棋,送妙玉回程,虽不懂琴音却能感受到黛玉的悲伤,体现出他对黛玉的关心。5.经典诗句:

宝钗信中的诗句:“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云凭凭兮秋风酸,步中庭兮霜叶干。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静言思之兮恻肺肝!”“惟鲔有潭兮,惟鹤有梁。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搔首问兮茫茫,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银河耿耿兮寒气侵,月色横斜兮玉漏沉。忧心炳炳兮发我哀吟,吟复吟兮寄我知音。”这些诗句充满了悲伤、孤独的情感,与本回的氛围相契合。

6.典故:

本回中没有明显的传统意义上的典故,但黛玉思乡时提到的“二十四桥,六朝遗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等诗句,可视为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引用和暗示。“二十四桥”是扬州的着名景点,“六朝遗迹”则代表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些都加深了黛玉对南方家乡的怀念和对美好过去的向往;“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原本是形容杭州的美景,湘云借此来说明南方此时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也从侧面反映出黛玉对家乡景色的熟悉和眷恋。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解析》

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了命运纠葛与情感波澜的世界。而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深度剖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回所蕴含的深意与玄宇宙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强调宇宙万物的变化与相互作用。在这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命运的起伏与情感的流转,恰如周易中阴阳的消长与变化。

黛玉,这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身世与命运如同一朵飘零的落花,在命运的洪流中沉浮。她的孤独与悲伤,恰如周易中阴的一面,深沉而内敛。看到宝钗的书信,她心中涌起的共鸣,是阴阳相互感应的体现。宝钗的书信如同一面镜子,让黛玉看到了自己的孤独与悲哀,也让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而众人闲聊时勾起的黛玉对南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伤,更是体现了她内心深处的阴柔之美。她的思乡之情如同一股深沉的情感暗流,在心底涌动,无法停歇。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与对命运的无奈,恰如周易中阴的力量在不断积聚。

当黛玉翻晾衣服时看到宝玉送的旧手帕及自己题的诗,那些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的悲伤与泪水如决堤之水。这一幕,仿佛是周易中阴的力量达到极致的表现,情感的爆发如火山喷发般不可遏制。

与此同时,妙玉的存在也为这一回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妙玉,如同一位超脱尘世的仙子,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她对宝玉的情愫,让她在修行的道路上陷入了迷茫。她的心如同周易中的阴阳鱼,在不断地旋转与挣扎。

当妙玉听出黛玉琴音中“恐不能持久”的意味时,她心中的忧虑与不安被触动。君弦太高、太过,这不仅是对黛玉琴音的评价,更是对妙玉内心世界的写照。她的修行与情感相互冲突,如同周易中阴阳的对立与矛盾。

而妙玉在打坐时因心系宝玉不能静心,最终走火入魔,这一情节更是充满了周易哲学的意味。她的心被情感所扰,无法达到宁静的境界,如同周易中阴阳失衡的表现。走火入魔,是她内心矛盾与挣扎的极致体现,也是命运对她的一次重大考验。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