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在创新中前行(13)(2/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最初它教给我的是一种坚强精神。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会想起这四句话。后来读到<松树的精神>听到<泰山顶上一棵松>爬华山,游黄山,登泰山对青松都似乎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受。以前一直不知这通俗易懂的诗歌出于何处?这次在备课时,才查到其来头还不小。原来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高僧慧光和尚写的佛家颂词中,后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引用,据说在北京故宫的瓷器上也刻有这个诗文.

这首诗出自慧光大师的《圣言善语》第九章。全文如下:

“克已修道——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如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它。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换,未见田中换烂泥。”

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是讲因果报应,确实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第二,是讲只有经历风雨,经受风寒,才能够成才。其中展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节;第三,蕴含着以柔克刚的善恶各有报的哲理。

人们都说我想得开,其实我是有一种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这也和一首我喜欢的诗有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的作者也是一位高僧,是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这首诗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无门关》一书中。

世界万物祸福相依,利弊同在。悲观的人只会看到机遇背后的问题,乐观的人总会看问题背后的机遇。他教给我们的是对待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讲到这里不由得又想到了另一个故事。六尺巷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中。据史料记载。张文瑞的老家宅基地旁有些空地,邻居吴氏修建房屋想用之。张家人驰书于京都,张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对方也退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其实,只要细细品味,每首诗歌中都具有某种道理在其中,也就是诗歌的意境。这三首诗歌看似互不关联,细细思考,很像人生三部曲。每个人只有经风雨,历艰难,才可成才;在成长过程中扬长避短,求真存善,方得智慧;在人生过程中要包容礼让,和谐共生,才可以齐奔小康。这通俗易懂的三首小诗,却饱含了人生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

第三、谈谈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任何民族的发展都需要有民族精神的支撑。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现在的伊拉克、印度。至今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依然光彩照人。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很强,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马克思主义源于欧洲,却在中国开花结果;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另外,还有广泛性,通俗性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国交锋,文化不同,风格不同。某些国家的人盛气凌人,唯我独尊;中国人和颜悦色,柔中带刚,不卑不亢。和谐共享。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自信,是我们有丰厚的文学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底蕴,有无价的精神代代传承。

共同富裕的含义。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在历史规定的条件下,按照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来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是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神丰实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更有精神文化的传承使命需要我们承担。“诗文随世远,无日不趋新”我们应该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进程中添砖加瓦,为国家振兴,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一点贡献。

华夏文明结硕果,深穿土壤根宽阔。繁枝茂叶向阳光,愿做其中花一朵。

最后我们用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振奋人心的三句话与大家共勉: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