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意味着,他更在乎“高效与决断力”?
宴饮期间,李昭还注意到李世民多次主动询问于钦明、裴宣机、麦季才等人的状况,特别是对已经看上去有些迷糊的麦季才,他更是细心地为他调整了座位,并嘱咐小二端上了一杯温热的醒酒汤……
“嗯……综合看来,若按MBTI的理论分析,这李世民应该算是指挥官型人格。可偏偏他还能顾忌他人感受,能及时对他人表达恰如其分的关怀和尊重。这不像是装的,若非是性格使然无法把每个细节都装得这般真实。”
这种综合型的性格特点着实让李昭有些感叹。这人与人的对比未免过于强烈了些,转眼看看另一位:李世谟此刻已经吆喝着要和薛万彻相扑了……
没系统学过心理学,李昭只能分析到这,而这些信息对他而言也已经相对足够。
终于,当宴会气氛愈发融洽时,李世民坐回了万氏子弟身旁,呷了一口茶汤。而李昭并未急着去与他搭话。他相信今晚自己的表现已经给目标留下了印象,所以他不急着开口,等着看李世民是否愿意主动上钩。
李世民上钩了。
“昭兄,今夜痛殴那三位‘赵兄’确实来得痛快,可昭兄就不担心?今后前程……在动手前可考虑过?这位夏侯公子可不是个大度之人,而且他确是能干预官员、将领升迁调任的。”李世民一边主动给李昭倒酒,一边小声问道。
李昭对此笑了笑,大脑飞快转动后却没正面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让李世民有些意外的反问:“二公子认为,男儿在世何者为重?”
李世民先是一愣,随即来了兴趣,他想了想爽朗的对李昭答道:“人各有志,但在某看来:男儿纵横四海,当以功业为重。提三尺剑、立不世功!荡平域内,匡扶社稷!”
李昭与李世民对饮了一杯,却继续问:“那二公子认为,想要成立功业,何者为要?”
功名只一时,守信守义才是根本?
孤木不成林,与子同袍才是关键?跟聪明人说话,并不需要把话说透,他脑补出的东西甚至会远超于你想表达的东西。李世民没有着急回答,略作思考后便是笑了笑,举杯邀饮:“某懂了,昭兄果然见识阅历远胜于某,看得比某更要通透太多。这般回答倒是新颖有趣的很……对了,刚刚众人玩笑论及周、齐之战,昭兄对此有何见解?”
来了!闲话扯完,这才算是正题。
李昭立刻又打起精神,他知道这是李世民在考较他的本事。刚刚吟诗也好、饮酒也好、甚至出手暴打三位“赵兄”都不过只是些性情事而已,现在李世民想要看看李昭的见识、眼光和能耐。
虽然面前只是个十三岁的同龄少年,可李昭一时间却又有了接受面试、等待投标时的紧张感。
他先是与李世民同饮了一杯,随即开始快速回忆所谓周、齐之战的经过。
“嗯,周是指北周、齐是指北齐,北周之前是西魏、北齐之前是东魏,再往前推是北魏。然后……然后呢?”
李昭很郁闷的发现:自己真的不知道这时候都发生过什么。写南北朝的小说和文章本就凤毛麟角,他开始工作后更不曾好奇去读过类似内容,刚刚那首诗还是高中时搜过百度才记下来的。
没有对事实的了解,那他还能聊什么?
李昭在放下酒杯时,脑子里已经有了腹稿,他摇头笑道:“前朝事太近,有时太近反而容易看不真切。二公子可知东汉三国?”
对这样的转折李世民倒也未觉得突兀,只是此时三国故事并非什么热门话题。没有那部经典名著的影响,所谓的三国也无非一时割据之局势罢了。
李世民倒是很快懂了李昭的言下之意。南北朝时自是三国,东汉末年也是三国……
见李世民点头,李昭继续道:“话说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李世民听得眼前一亮,却是按耐住了叫好的冲动。他愈发凑得近了,甚至没注意自己已将万氏子弟挤得离开了桌子,后者双眼闪亮也没有出声打扰。
“从态势上看,东汉末也好,前朝南北、东西相对也好!均如诸葛武侯所言‘鼎足之势’而已。总体上,南方弱、北方强,再去细看便是关中、江南势弱、河北山东势强!
“而河北之地,袁绍得之可压得曹操抬不起头,而曹操得之便可定鼎中原、横槊赋诗以望江南!可同样都是河北之地,为何袁绍得之却遭官渡之败,曹操得之而成魏武?
“进一步问,诸葛武侯为何六出祁山,拼得家国动荡也要北伐中原?西魏又是为何非要在攻齐之前先行南下,去抢夺川蜀?”
这一系列问题问得密集,李世民开始深思,但双眼却是前所未有的发亮。
但他还不及开口,身旁沉默了整晚的万氏子弟却是先发了言,声音有些公鸭嗓:“某读史书曾听闻:袁绍乃是多谋少断,暗弱之主。而诸葛武侯鞠躬尽瘁,却是一心为了兴复汉室。昭兄所指,是否意为‘当锐意进取,且当谋定而后动’?”李昭和李世民几乎是同时摇了摇头,但李昭却还是对万氏子弟夸赞道:“万兄与某所想并不完全相同,可万兄所言自是有理,人主当放眼天下、思谋深远,这一点却是至理。”
李世民没把心思用在宽慰万氏子上,他微蹙着眉头试探回答道:“昭兄所言,似是意指:河北与川蜀地势与险要?这河北之地与青徐兖州只隔一道黄河,一旦南军北进,河北大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袁绍不知及早南下,困守河北以致失了先机。
“而川蜀之地,如关中一般四塞!可到底过于闭塞,若无汉中、关中、陇右之地相连便只能偏安一隅,若川蜀之主不锐意进取,早晚必为他人所擒!”
万氏子弟露出恍然大悟状。而李昭也颇为赞许,但他既然将话题引到了这里,自是早有腹稿,决不会仅止于此。
他早先看过无数的天涯、知乎文章在此刻被拼凑到了一起,作为各类键政大神的代言人,他只挑了李世民还未想到的要点谈到:“非止如此,万兄看到了人主之智,二公子谈到了山河险阻,但某还要再提一点是:山川地利与治理的结合!”
“何意?何解?”李世民兴趣大增,身体此时又是前倾等待李昭的解答。
李昭道:“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回答转折看似有些突兀,李世民却若有所思。
李昭双眼盯着李世民:“先说地利,这地利不止是山河险阻,二公子当知,东汉末年也好,先朝乃至本朝也好,这河北大地沃野千里,都一直是天下最为富庶的膏腴之土!
“得之便可得天下财源!粮足则兵足、兵足则势足!而川蜀之地,除了天险四塞之外更是一片天府之国!两国交战,除了要斗兵、斗将、斗交、斗智,还要斗国本、斗财源!秦为何可以鲸吞六国?乃商君变法后,财力不竭之故尔!”
眼看李世民和万氏子都听得认真,李昭愈发从容道:“而且,孟夫子还有一句话‘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万氏子抢先答道。
“可如何才是得道?如何才是失道?只是君主一念之变么?只要君主信守仁义么?只需亲贤臣远小人么?那为何战国数百年,六国君主都失了道,他们没有一个明君么?
“为何又只有大秦得了道最终一扫宇内?若是大秦得了道,他又为何眨眼间‘身死人手,二世而亡’?回看前朝,那大周得了何等道可胜齐?大隋又得了何等道可胜陈?”
李世民若有所思,看向李昭的眼神已是频频泛光。他知道李昭有些内容故意没讲,因为他刚刚只讲了地利,可地利如此,人和与刚刚所说的“道”又有哪些内容呢?
而就在李世民打算继续追问时,已经有些醉醺醺的李世谟凑了过来,一只酒壶拍在李世民面前,嘟囔道:“二郎、贤弟,你们在这议论什么呢?走走走,一起去与那薛家子较量一番!与之相扑,某竟然输了……”
刚刚形成的好学氛围顿时破功……李昭瞥了李世谟一眼,倒也未说什么。他本也未打算今夜就把很多事情讲透。
所谓地利只不过是个极小的引子,李昭接下来想讲的其实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进而想讲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层和关键势力。
所谓的“得道多助”,很大程度上是得到来了这些统治阶层和关键势力的拥护!
那如何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呢?他们拥护之后呢?历史周期律又是为何会周而复始呢?
这些,却是李昭现在并不打算讲透的。毕竟,此时的李世民并不是什么天可汗,他正是这统治阶层和关键势力中的一员。
所以,断在这里也挺好。
李世民眼中的遗憾一闪而过,哈哈一笑,道:“世兄都输了,某自是不成。稍待片刻,某一会儿便去。”
送走李世谟,李世民再次对李昭邀饮道:“昭兄洞见世事,真不似一般的商贾之子。若是他日有暇,世民自当再与昭兄谈论一番……”
听了这番话,李昭心中明白:自己今晚的努力没有白费,目标算是达成了。他松了口气,同样笑道:“一言为定……”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