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林党的拥护下,朱由校登基做了皇帝,定年号天启。由于护驾有功,自命清流的东林党得以把持朝政,史称重政迎朝。可讽刺的是,就在天启元年,后金先后攻陷了沈阳、辽阳等军事重镇,紧接着西南土司佘崇明趁机以出兵增援辽东的名义,在重庆集结军队后攻占了重庆,并围攻成都,叛军多达数万。
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此时的东林党却忙着推卸责任、互相扯皮,这让天启皇帝充分认清了他们的嘴脸,知道这帮人着实不那么可靠。但令他非常无奈的是,身边没有一个自己人,连自己身边太监首领王安也和东林党的关系非常暧昧。能信任的人只有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奶妈客氏,后来在客氏的推荐下,发现一个叫魏忠贤的太监精明能干,于是朱由校准备扶持他为亲信。
天启元年五月,在东林党的授意下,朱由校任命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按照常规流程,王安必须照例假意的推辞一下再接受,结果让王安哭笑不得的是,皇帝竟然批准了他的推辞,改任魏忠贤。从此,东林党遭到了阉党的无情打压。
明朝天启年间,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全国范围内灾祸连连,灾荒不断,北方的后金更是虎视眈眈,觊觎着大明的江山。此时,朝廷的财政状况愈发艰难,而老百姓们又因为天灾导致庄稼歉收,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困境,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决定采取措施,向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们收取商业税,并进一步加大对地主的剥削力度。然而,东林党作为工商阶级和地主的代表,要想推行这项政策,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天启皇帝并不在意这些,尽管他清楚魏忠贤故意残害忠良、铲除异己,做了许多缺德的坏事,但他仍然选择视而不见。只要能够成功征税,同时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他就心满意足了。
天启皇帝始终秉持着太祖朱元璋流传下来的理念:宁可让官员们日子难过,也绝对不能让百姓受苦。因此,国家的库房逐渐充实起来。此外,天启皇帝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极具战略眼光。他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边关的战士格外重视。)
朱元璋看着天幕早已没有一开始看到天幕气的发抖的样子,反而还是一脸高傲道:“不愧是咱的子孙啊,做的好啊。就那群读书人给她们一点好脸色就要骑你头上,要咱看他还是太心软了。放咱洪武朝直就剥皮充草,九族全消。”
下方听到朱元璋话的大臣心里面是叫苦不迭啊,咱们苦啊,读了一辈子书,最后到了一个屠夫手下做事,动不动九族全灭。真的是苦啊,看着天幕之上后世的那些大臣他们是一脸羡慕啊,他们也没想怎么样,就是想还一个好领导啊,别动不动九族全消。(在天启二年,后金军队攻陷了军事重镇广陵。当时,明朝面临着严重的内部问题和外部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天启皇帝采取了攘外安内的策略,并任命了一些能干的大臣来负责抵御外敌和处理国内事务。其中包括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他们在辽东地区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并成功地抵御了后金的入侵。此外,天启皇帝还拿出了自己结婚时准备的100万两银子作为军费,以支持辽东战事。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明朝在三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势,没有与后金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在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但遭到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袁崇焕利用红衣大炮等先进武器,成功地击退了后金军队。这次胜利被称为“宁远大捷”,极大地振奋了明朝军民的士气。随后,皇太极接替努尔哈赤成为后金领袖。他再次对宁远发动攻击,但同样遭遇失败,损失惨重。此后,皇太极变得谨慎起来,多年不敢轻易进攻明朝。可惜的是,仅仅两个月后,天启皇帝突然去世,年仅23岁。他在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并告诉朱由检,魏忠贤虽然是宦官,但非常有能力,可以委以重任。然而,朱由检并没有听从哥哥的遗言,继位后不久便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结束了宦官专权的局面。但与此同时,明朝也陷入了新的困境。由于失去了魏忠贤的支持,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逐渐走向衰落。直到最后,王国才发出了“文臣误国,个个可杀”的感慨,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无奈和悲愤。
朱由校的死亡像是一场闹剧,他也是落水,而且情况和朱厚照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玩着玩着就突然落水,然后被捞起来后就生病了,最后没撑过几天就毫无悬念地驾崩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仿佛是提前彩排好的一样,简直就是复制了朱厚照的死亡流程。然而,这真的仅仅是一场意外吗?许多人认为,朱由校是被魏忠贤和客氏联手害死的,但这种说法存在一些问题。事实上,朱由校的死对于魏忠贤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可以说,最不希望朱由校死去的人可能就是魏忠贤了。)
“放肆,竟然敢伤害咱的子孙,咱要把他们全部剥皮。”朱元璋看着天幕勃然大怒。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