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对清史和旗俗有一个疑问,就是清代旗人为什么会自称“奴才”。这个我在璩璇阁的课程中曾经讲过,旗人所在的八旗制度,是一个十分繁杂的阶级构成,根据入关前的习惯,在阶级构成内具有直接上下级关系中的下级人,在上级人面前,都要自称“奴才”。不过,也并不是说所有时候都要称“奴才”,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
总体来说,清代旗人奏折的自称有两个,一为“臣”,满文作“amban”;一为“奴才”,满文作“aha”。这两个严格对应,汉本为“奴才”时,满本必为“aha”。不过,什么时候使用臣,什么时候使用奴才,其使用条件因为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简单来讲分为两个时期,即清初到高宗时期“未定型时期”,和高宗之后的“定制时期”。[[[cp|w:250|h:190|a:l|u:/chapters/201310/23/29744886351813139592]]]【清初至高宗的“未定型时期”】
由于八旗制度带来的身份差距,导致“奴才”一词在八旗内部经常出现。清初至高宗时期的称奴才的情况,主要有几下几种:
1.上三旗旗人对皇帝的自称。八旗制度以旗主为其最上层,所谓上三旗,即皇帝亲统之旗,简而言之,上三旗的旗主即皇帝本人。故而上三旗旗人作为皇帝的直属旗人,处于属人(满文harangga)的地位,在给自己的属主奏事时,自然要称“奴才”。
2.上三旗包衣对皇帝的自称。上三旗包衣隶属内务府,服务于内廷,也自称“奴才”。
3.下五旗旗人对本旗旗主王公的自称。与上三旗不同,下五旗采取诸王的分封制度,下五旗正身旗人也成为他们的属人(harangga)。《文献丛编》内有《雍亲王致年羹尧书》(第一辑),内容即是因为年羹尧没有称奴才,而受到未继位的雍正帝的申斥。(年羹尧在康熙年为雍正帝属人)
4.下五旗包衣对诸王的自称。同上三旗包衣对皇帝。
5.汉臣的谄称。从清初的时候便有很多汉臣以谄媚皇帝的心理,在奏折上自称为奴才。这种情况在高宗朝之前并没有严格制止。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