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武
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
在清华园主干道西侧的青草坡上,有一座复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冯友兰先生撰写的碑文:“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每次回到清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争取到这片草地走走。天气好的时候,偶尔还会遇到老师带着学生们讲解甚至诵读碑文。虽然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但作为清华学子,大家对西南联大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因为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存在,更是一种隽永的精神存在。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时,像叶企孙、邓稼先以及杨振宁等先生的故事,可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老师的老师,不少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而且我当时作为学校艺术团话剧队的一员,更是有幸在大礼堂饰演过闻一多先生,像《红烛》《最后一次讲演》这些经典名篇,现在想来都还历历在目,就像在不久前一样。
也是从那时开始,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期待着未来能有机会为西南联大,为“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做些什么。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多,但它却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当之无愧的奇迹。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精英云集于此,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更重要的,它也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在2018年,当我了解到云南省委宣传部对于西南联大影视剧的相关规划时,非常兴奋,立马带着团队深度参与进来。事实上,在此之前,张丽影女士(《战火中的青春》出品人、总制片人,润禾传媒董事长)和她的团队,已经为这个项目奔跑了数年。虽然过程几经波折,甚至差点擦肩而过,但最终两个团队还是走到了一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必须要完整的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文化品格,真正将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
从影视创作角度来看,西南联大的故事,其实并不好讲。过去数十年来,关于西南联大的学术著作、回忆录,以及访谈文章,可以说层出不穷,但完整展现西南联大始末的影视剧集,却是寥寥无几。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西南联大八年多的历程,实在是太璀璨和特别了,如何做到“举重若轻”,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所谓“重”,就是必须要先能把西南联大的价值立住了,这也是整部剧的筋骨。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破家亡、教育救国、文化抗战,到南渡北归、反抗暴政,以及建设新中国,几十集的体量里,既要还原历史史实,也要对联大精神进行深度提炼,难度可想而知。
所谓“轻”,就是要能对这段历史进行故事化的戏剧演绎和呈现,这是剧集直接可见的内容。影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绝大多数老百姓看电视剧,最先关心的还是故事好不好看。只有好看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进而了解西南联大并从中感知背后的联大精神。
朝着这个目标,我们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像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剧本,仅创作过程就长达六年,前后修订过十四个版本。为了能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主创团队也曾多次前往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以及昆明、蒙自等联大旧址采访学习。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闻黎明先生(闻一多先生长孙,西南联大校史研究专家)和郑光先生(郑天挺先生长孙,西南联大校史研究专家)。作为联大后人,两位先生一直非常关心剧集摄制的进度,他们不仅在史实细节考证上,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指导和意见;同时也一直鼓励我们,文艺创作可以更大胆一些,不要拘泥于细节,关键是抓住西南联大的精神内核,更好地满足当下人的情感需求。
此外,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黄建新导演担任剧集的艺术总监。黄导在重大历史革命题材领域建树颇丰,对西南联大也充满感情。在创制过程中,对于如何把握历史题材虚实结合的度,黄导给了我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品质。可以说,正是在各方的全力支持和不懈努力下,最终才有了今天这部《战火中的青春》。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