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印度教育制度(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宗教众多的国家,以印度教为主,同时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的存在,将英语和印地语作为他们官方使用的语言。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印度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制度。

一、印度古代以宗教为主的教育

在古代的印度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以印度教为主的宗教,整个社会的政治、生产方式、社会运行都是依靠宗教来进行的,因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领域,在教育方面也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以及统治者的意愿。

1、婆罗门教育

印度最早的有历史记载的教育是在吠陀时代,主要的教材是《吠陀》,它被视为聚集了世间所有的智慧和知识的书籍,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离不开它。

当时的印度社会是按照种姓制度来进行等级划分的,而只有婆罗门的人才拥有受教育的权力。所以为了保证婆罗门的纯正,规定孩子的教育需要由各自的父母来承担,并且由于《吠陀》一书用梵文写成,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不被允许抄写,就只能口耳相传,因此要将这一部经典学完,需要花费将近10年的时间,耗时耗力。这种家庭教育只负责教授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接受教授的人又不同,其所理解的《吠陀》也是不大相同的,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统一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当时宗教祭祀的需要,“学校”这种统一的教学机构应运而生。有吠陀学校、“图洛司”学校、古儒学校、以及早期的高等教育,逐步增加了学科,完善了教育内容,尤其以塔克撒西拉大学校最为着名,吸引了印度无数学子。

2、佛教教育

佛教奉行“众生平等”的思想,冲击了婆罗门严格的等级制度,打破了只有婆罗门才能够接受教育的专制局面,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佛教的主要活动场地是寺院,因此寺院也就成为了佛教子弟受教育的场所。能够进入到这里学习的人,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允许,还要通过寺院的身体检查,入学的人要剃头,身着袈裟。他们的老师就是寺院里的大和尚,主要教学内容是佛教经典和宗教哲学,教课方式也是口耳相传,但这只是初级阶段,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就要开始议论和争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得到升华。学习到最后还会有一个“毕业考试”,合格的人被称作比丘,可以自由选择是留在寺院还是回家。此外,本着普度众生的原则,佛教之人也会在家庭中诵读佛教教义,让家族中的小辈们和周围的人能够耳濡目染。

随着时间的发展,当时的一些寺院逐渐演变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学府,许多对佛教感兴趣的人或者是立志要成为僧侣的人,满了20岁都要去到这样的寺院进修学习,所传授的知识也不再仅限于佛教经典,还要学习如医学、药理、哲学等科目,培养全能型人才。

二、英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英国将印度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之后,就按照自己的观念来教育印度人,教授给他们西方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便让他们能够为自己赚取更多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由于双方语言不同,最初的教育是要尽快教印度民众掌握语言,英国由此建立了贝拿莱斯梵文学校、威廉堡学院等一系列新式学校,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工作的技能,受到来印度的欧洲人和印度本地人的欢迎,都争相入学。在这些学校中,他们教授英语、文学、基督教经典,还让学生们学习诗文、经文和写作,学校的老师多是英国来的传教士,这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印度人民的知识水平。

进入到19世纪中叶,殖民教育逐步成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结构和管理模式,确立起了印度教育的现代体系,使得印度的教育获得了急速发展。这一时期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加大,还创建了一些高等教育学府,但总体上还是以私人办学为主,有力地普及了印度当地的教育。

总体看,尽管英国对于印度殖民统治总体上来说是灾难性的,但是它仍然推动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尤其是他们在印度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使印度文明迈向了现代化。

首先,促进了印度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那时能够接受教育的通常都是贵族或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在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之后,使他们具备了反封建反殖民的思想倾向,为后来印度的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奠定了基础。随着印度知识分子的不断增多,受压迫的程度不断加深,他们开始探索使国家改变落后贫穷面貌的方法,进行了一次次的改革活动,还建立了不少改革团体。他们还通过考试,进入到当时上层的统治阶级,逐步扩大了在政治方面的话语权,为印度民族的解放做了前期的准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其次,西方殖民教育宣扬自由平等的社会思想,也使得在印度传统教育中的边缘者——女性,进入到受教育的范围之内,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这里开始逐步解放妇女的固有观念,逐步达到男女平等的理想。

三、独立至今印度的现代教育体制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