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印度的战斗民族——锡克教(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在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里,有一种宗教被印度教徒视为大家庭中的叛逆之子——锡克教(Sikhism)。然而,锡克教徒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坚信自己的信仰源自一次神圣的启示,从而开启了全新的宗教道路。

“锡克”一词是梵文的音译,其字面意义为“信徒”,但其真正含义却是“进了学的人”或者“受过教育的人”。这些信徒所接受的教育并非普通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关于英雄主义以及为维护尊严而英勇献身的深刻教导。

一、发展简史

锡克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期,当时,强烈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那纳克(Nanak)创立了该教派。它诞生于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交流碰撞之中。随着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兴起,锡克教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

1469年4月15日,在印度旁遮普邦的拉合尔附近的塔尔万迪村,一个名叫那纳克的男孩出生了。他来自印度教刹帝利种姓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对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的知识都有涉猎,并沉迷于神学研究。

1499年,那纳克创立了锡克教,而这一创教历程还伴随着一个传奇故事。据说,一天清晨,那纳克像往常一样去河中沐浴。就在此时,他与神进行了一场神秘的对话。随后,那纳克突然消失在了河中,整整三天三夜没有露面。第四天,当人们焦急地等待时,那纳克终于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他走出河流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世无印度教徒,也无穆斯林。"这句话震撼了所有人,他们将此视为那纳克已经找到了真理的象征,而锡克教也就此诞生。

锡克教遵循祖师崇拜制度,将祖师视为神的使者。锡克教的信徒们自称为祖师的门徒,对祖师充满崇敬之情。他们非常尊重本教派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他们为"古鲁",这个词在梵语中的意思是"上师"或者"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开始计算,一直到第十代上师戈宾德·辛格为止,一共有十位上师。这些上师不仅在教义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锡克教教众心目中的精神领袖。每一代上师都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教诲,引领着信徒走向信仰之路,让锡克教得以传承发展。第三代上师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修建“金寺”直到第五代上师阿周那时才正式竣工。这座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锡克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象征。

第十代上师戈宾德·辛格继位后,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废除了上师制度,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关系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锡克教的教义。同时,他还要求消除印度教的不同种姓差异,强调平等与团结。此外,他规定男性教徒一律以“辛格”(意为“狮子”)作为自己的姓氏,女性则以“考儿”(意为“公主”)作为姓氏。这种统一的姓氏规定加强了锡克教徒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锡克教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体系。按照教条,凡是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阿底格兰特》的人,都可以被视为锡克教徒。这些教义涵盖了信仰、道德规范等方面,为信徒提供了精神指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锡克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其中。如今,锡克教已经成为世界宗教之一,其独特的教义和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而“金寺”也成为了锡克教徒们心中的圣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自第六代师尊开始,一直延续至第十代师尊时期,锡克教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明显军事化特征的宗教团体。他们以武力来反抗莫卧儿王朝的残酷压迫,为此成立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这支军队频繁地与政府军队、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展开激烈的武装冲突。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锡克教内部出现分裂,最终分化成了十二个不同的教派。直到十八世纪末叶,其中一个支派中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青年领袖——兰季德·辛格。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成功将四散的锡克人民重新团结起来。此外,兰季德·辛格还选择与英国人建立友好关系,而非敌对状态。不过,当兰季德·辛格逝世后,他的儿子们陷入权力斗争之中,英国人趁机派遣大军入侵并占领了旁遮普地区。自此以后,英国人正式开启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时代,而锡克教徒则开始积极参军入伍,甚至一度占据了英国驻印度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之多。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