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第一爻辞;初九:潜龙,勿用。精义;善知进退.自强不息,白话解释;困龙得水好运交,万事如意喜眉梢;冷静处世戒骄傲,自强不息渐渐高。有意为韬光养晦。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夹缝中的求生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痹敌人,以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龙隐地道,便称作“潜龙”,龙性乃是阳性,是向上的。初九爻本来自坤卦。为地道中一阳元初生。
因时因地,皆还不能有所作为。,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后用为武功的一种掌功,这句爻辞还说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勿用不等于不用,而是该用的时候才用。所以要掌握合理时机,用的恰到好处。
故爻辞为“勿用”。龙是上古人类最崇敬的生物,而且相信它是具有神灵的作用,介于天、地、人之间的动物古人因借用龙的功能,说明卦爻变化的不可捉摸而可以想象的状态。子夏说:龙所以象阳也。潜龙,便是潜伏隐藏的龙。它隐藏潜伏在地下、在深渊、海底,或在天上,并没有确定它潜藏的处所。本卦下文爻辞表示它在地下上升的情形,那是一种假设的说明,不可作为呆板的事实来看,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春秋时代越王勾结韬光养晦的历史背景
当年的越国是一个战败之国,这个弱小的实力使得越国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而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根本没有把越王勾践放在眼中,他把越国看成是一个不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的棋子,也就是说,吴王夫差没有盯上越国,夫差急于结束与越国的战争,北上中原称霸,吴王夫差盯上的是北方的诸侯。看看下面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了解吴王夫差的战略重点。前489年,吴攻陈,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前487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吴为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于前486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前485年,吴率鲁、邾、郯等国联军由陆上攻齐;派大夫徐承率水军由长江入海,向山东半岛迂回,攻齐侧后。前484年,吴再次攻齐,在艾陵全歼齐军精锐。前482年,夫差率吴军主力进至黄池,与晋及中原诸侯会盟,“欲霸中国”。吴王夫差的战略重心是与中原强国进行争霸,无暇顾及他眼中力量微不足道的越国,这个形势为越国的韬光养晦创造了条件。
韬光养晦是权益之计,在隐蔽起来的时候,要积极寻找时机,适时出击。越王勾践并没有等越国实力完全超越吴国才对吴国积极有所作为,因为吴国不可能让越国实力超过自己,吴国迟早会发觉越国对自己的威胁,只有适时出击,奋力抗争,才能够超越。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吴国势力正达顶峰,越王勾践便分兵两路攻吴。前478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发动进攻,吴国大败,这一次,使吴越的实力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越国的实力从此才超过吴国。没有越国的积极进取,一味的韬光养晦,越国的实力永远不会超过吴国。越国日益增强的实力,使它不可能永远隐蔽起来。没有积极进取的策略,坐等吴王夫差完成中原称霸,会让越国死无葬身之地。可见,越王勾结的及时反击是他韬光养晦获得成功的关键
这条爻是阳爻,象征主方积极主动地谋取和扩大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创新、创业、投资、进攻、求职、示爱,等等。龙是富有活力和强健的象征,常言“龙腾虎跃”。在这里,龙代表主方。主方积极主动,努力进取,是正确的行动。但是这种行动与客方有抵触。“潜龙”,把活力和才能适当第潜藏起来;“勿用”,不要用。但是,不是说完全不要用,而是说在“潜藏”意义上的不要用,而是说要适当地用,避免和客方抵触,遇有抵触,就要设法避让。只要注意避让抵触,主动积极的行动是正确的。主方应当尽量做好客方希望和要求做的,避免做客方不希望、或者没有要求做的事。如果不“潜”,不“勿用”,则可能遇到麻烦,情况可能会变得不利于主方。
不要只看到“勿用”,要首先关注“潜龙”,首先坚信自己是“龙”,现在只是潜伏而已,时机成熟了,是龙总会“见龙在天”,兴云布雨,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任何做出大事业的人,其实都有“潜”的时候,“潜”绝对不是潜藏不动,无所作为。而是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潜伏,是要沉静心境,修为性情,积累学识和本领,积蓄力量。潜伏、潜藏可以蓄势。没有这一种潜伏,就不可能有“见龙在天”的飞腾。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一朝成名蓄势,十年磨一剑是为持剑走天涯蓄势,面壁十年是为“破壁”蓄势。就连企鹅跳上岸前先深深地钻入水底也是在为那奋力一跃蓄势。二是待机,时机尚不成熟,事业还不能进行,鲁莽行事必然造成损失甚至失败,姜太公垂钓潘溪之上,孔明躬耕于陇亩,都是在等待时机,等待明主。等到文王访贤,皇叔三顾,自然也就时机到来,可以大展宏图了。君子相时而动,“相时”之时,也就是潜伏之时,“潜”绝对是为了“动”。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