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场表演方式来演绎历史人物故事,让观众都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与先贤对话。
随着三号舞台灯光熄灭,一号舞台大幕缓缓升起,舞台接下来将展现,年轻时候的宋应星在考试遇到的挫折。
节目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通过当代读书人吴畏和老年宋应星的回忆,来演绎他的一生。
宋应星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在多次参加会试的过程中,他六次落第,未能成功中举。
尽管遭受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和探索。相反,宋应星利用这段时间游历了大江南北,深入了解了各地的生产技术和百姓生活。
在年轻的时候,宋应星也展现出了对农业和实用之学的浓厚兴趣。
他曾表示,他宁愿做“田里的圣贤”,即像神农氏一样为农业和百姓福祉做出贡献。
这种对农业和实用技术的关注,也体现在他的着作《天工开物》中,该书详细记录了各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故事的演绎,二号舞台上吴畏和老年宋应星还在聊着天。
宋应星感慨说道:“功名一无所获,实用之学满载而归。”
吴畏笑着说道:“先生,可能您还不知道,后世年轻人已经不再以考取功名为己任,但是您的实用之学,一直造福后世。”
宋应星高兴的拍了拍吴畏:“你说话总是能宽我的心,这些话要是让家兄跟伯聚兄听到,想来更是高兴。这部书就是在二人的催促和支持之下完成的。”
接下来一号主舞台就演绎的是,中年宋应星在养蚕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成就。
宋应星首次提出用一化性雄蚕和二化性雌蚕杂交的方法,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此外,他还尝试用白雄蚕配黄雌蚕,其后代结出褐色的茧。
这些都是我国养蚕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性成就,也是世界上利用杂交优势培育新蚕种的最早文字资料。
除了杂交育种,宋应星还培育出一种抗逆性强,能在不良环境中饲养并可获得高产的“贱蚕”。这种蚕的培育成功,对于当时养蚕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应星在养蚕技术方面还有其他创新。他提出了“药补增丝”的技术,即使用中药生地黄汁喂蚕,以增加蚕的抽丝量。据科学分析和试验,地黄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确实有助于蚕丝增产。
节目这里仅仅展示养蚕一个小片段。
书中其他内容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各种生产技术,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观众们看到这里,已经对《天工开物》这本书的价值有了一定的概念。
对这段三百多年前的历史,也有了清晰的印象,也被先贤们不断探索的精神而感动。
老年宋应星回忆这本书成之后,两位兄长离他而去时,不禁潸然泪下:
“书成之后,那一次相聚便是永别。顺治元年,我辞官回归故里。”
“顺治二年,伯聚兄因家国破碎,携全家逃难,在君山湖舟车翻覆全家,全家竟无一人幸免。”
“顺治三年,家兄宋应昇因承臣子之意,追殉前朝而去。”
讲到这里,悲伤的情绪弥漫整个舞台,吴畏安慰说道:“先生节哀”。
宋应星:“我本该随他们而去,可我耳边总是能响起两位兄长,在书成之日对我的叮咛。”
“长庚兄”
“三弟”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