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次刘骏用兵荆南,采取的是突袭的战略。
所以为了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刘骏出征的整个过程,都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有着声势浩大的发兵仪式,也没有那种鼓声震天、旌旗招展的壮观场面。
相反,唐军这次发兵,显得异常低调和隐秘,甚至就连很多生活军营附近的百姓们,他们都不是十分清楚,大军开拔的具体情况。
在行军途中,为了避开敌人的眼线,不要说那无比顺畅的长江水路了,就连稍微宽敞一点的大路,刘骏都不敢率军去走。
因此刘骏只能带着人马,一头扎进了荆棘丛生、水网纵横的江南密林中,去走那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
要知道,这里可不是蓝星二十一世纪,又那么发达的轨道交通。谁都可以从南京到江陵,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反正坐在高铁里面睡上一觉,几个小时也就到了。
这可是实实在在将近一千多里的距离,而且还需要人人披甲,人吃马嚼的负重前行。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骏还特意,让李怀光从军中挑选了一支百战老卒,组成队伍,作为大军的开路先锋,走在最前面引导大军行进。
这些人大多从军多年,行军、作战经验极其丰富,走在前面,不仅可以达到为大军先锋探路的目的,还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后续的中军行军提供更多的方便和保障。
同时在后勤方面,刘骏还特意,让人从民间提前采购了大量的骡子,用来运输粮草和辎重。
没办法,谁让这种林间小路,马匹娇贵,根本就走不了呢?
而与之相对的,骡子的适应能力极强,不仅能够承载较重的负荷,适合长途跋涉。
关键它还不用太多休息,而且骡子吃的是即少、还不挑食,像在这种密林里,基本上大多就地取材就行了,根本不用像军中战马一样,还必须得侍候的跟个“马大爷”似的,天天喂养着精细的饲料。
两相对比,这骡子妥妥的就是,刘骏在密林长期行军的最佳选择。
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骡子甚至还可以被用于骑乘,担任轻骑兵的快速追击和撤退任务,当然了,它们在速度和力量上,肯定还是比战马要差一些的,要不那些将军们,早就骑它打仗了。
也正是基于骡子的诸多优势,所以刘骏才会选择用它来托运辎重。
甚至如果说,要是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在行军的最后关头,这上千匹骡子,还可以做出它们最后的贡献。可以直接杀了用来吃肉,承担起给养的重任,反正它们和将士们之间也没啥感情,杀了也不心疼。
当然除了给养之外,刘骏行军的麻烦,可远还不止这些。第一天傍晚,宿营的时候,营帐刚一扎好,刘骏就迫不及待叫来军需官,还有各营领兵的将军们,开始详细询问起了,当天粮草消耗和部队减员的具体情况。
见刘骏发问,军需官王朗立马出列,率先汇报起了粮草情况。
“禀报大帅,末将刚才趁着扎营的功夫,详细清点了粮草的情况,发现今日粮草的消耗情况,并未超出计划。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