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避实就空(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在竞争过程中,避开饱和的市场,寻找大公司还没开发的市场,先在那些微小的空白中寻到一席之地,然后逐渐占领其他市场,也是处于劣势的私营公司的反败为胜之道。

在20世纪初的上海火柴市场上,三家著名的大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具有日本跨国公司的特征,即采取综合商社的形式,有着自己发达的行销体系,它以上海作为中心伸展到区域性大城市,但它未能深入到地方城市小镇,这种推销方式可以称为“日本模式”。1919年成立的瑞典火柴公司则是“西方模式”的范例,它的特点之一是比较注重生产,但从没有在行销体系上进行大笔投资。这样,这个销售系统在上海和中国市场上就缺乏适应性。同以上日本和西方模式都不同的“中国模式”是以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为代表的。

1932年,刘鸿生实现了华资火柴厂的合并,发展了生产。在销售过程中,他面临最大的压力就是洋火柴,尤其是以上两家公司在处于劣势下,他并不是硬碰硬,而是巧寻市场空档,使自己的销售系统深入到长江下流地区的许多小城镇。相对来说,比较边远的地区经营10年以后,刘鸿生的根基稳了,然后就把经营的重点转移到竞争性更强的上海和其他大城市,在上海滩的生死较量中,刘鸿生终于以优良的“国货”品牌战胜了领占中国市场几十年的“洋火”。

由于采用避市场饱和,击市场空缺的策略,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是在与强大的对手竞争中反败为胜取得一系列的巨大成功的典范。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