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业。.
这两个是**初期所有矛盾的根源,只是在现在这个时期,无论革命份子还是所谓的清流份子,他们所注视到的都是清朝体制问题,立宪或者共和,或者是其他——譬如学习曰本什么的。
没有人关心所谓的农业,所谓的工业问题,他们在乎的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权术,体制问题。而整个国家,如果绝大部分的的注意力在这上面,那就证明,这个国家至少还需要一大段的时间去摸索前进的路。当然,这种大环境其实根本无法避免,造成这种环境氛围的罪魁祸首是满清政斧本身。
因为以清国本身的改革历程来看,这算是一个缓慢发展认识的过程。就是这一个缓慢认识的过程,造成了现在的**初年整体的认识误区。
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觉察到工业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的时间。清国的一些聪明人,认识到了清国战舰和外国战舰的差距,所以就有以恭亲王为首的政治集团搞了一个自强运动。自强运动的初衷便是要让清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也可以自己制造出什么战舰之类的,以夷制夷嘛。大方向算是对了,如果清政斧以这个为基本国策,坚持四五十年不动摇,没准清国的工业基础就起来了。可惜的是,这一项基本国策以一场很浅薄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被评定为失败的决策。从而导致清国的一些人又搞了自我否定,认为单纯的工业,暂且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
而工业让国家强大不起来,那又是什么呢?
凭什么曰本的工业基础还不如清国,但他们却发展起来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一些人又开始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些人又对国家的基本政策产生了怀疑。
这种意识就带来了一些人终于认识到学习工业可能只是一些皮毛上的东西,要想让清国强大,可能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譬如英国曰本的制度?这一个时期,算是一些人的自我探索时期,年份也在甲午战争以后,在这一个时期,因为清国的一些认识还不太明确,导致他们也不太敢乱下政策,相反这一种无为而治反而让民间的工业起来了。
清国的私人工厂,在这一个期间增加了几十倍!可是,民间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在1900年前后,一些清国人终于认识到清国与别国的差距本质其实是在方方面面的体制制度上,于是在一些有志之士的提议之下,这一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度上的改革。革命一词,也大概在这种时期出现,从而导致现在的**初年大家关注的革命都是体制问题,君主,或者君主立宪制或者是共和问题。清政斧也是在这一个阶段突然意识到了他们或许找到了正确的路子。从而也搞出一个什么十五年预备立宪的政策。这一个表态,就宣布清政斧也是认为他们的落后不是工业,而是体制上的问题,只要把体制改了,中国迟早会追上世界的。可惜的是,这样的决定,还有可能仍然是错误的。工业萌芽认识与探索时期,清国人就花了二三十年,然后迷茫时期,花了将近十年,最后在到探索体制的这段时期——这一段时期,那可就长了。至少,北洋时期的这个阶段,可以分化成为探索制度阶段,这一个时期政治活跃,言论**,其各种言论的繁华可以比拟春秋的百家争鸣。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学生,工人,还是领导,每一个都能讨论各种共和,**的问题,参与程度至少超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在这个时期,各种党派,各地军阀的出现,也标志着体制探索问题达到了最高程度。这种全民讨论政治体制的时期,好么?历史证明,在这个寻找对错的阶段,国家工业发展迟缓甚至一度停滞。**初期,**海军吨位达到八十多万吨,可是直到**掌权,在1926年重新规划海军的时候,整个**的海军军舰的吨位反而只有六七十万吨。工业的代表海军军舰吨位不升反降,这意味着在这样一个探索制度的时期,人民的心思都跑在那虚无缥缈的制度问题上去了。直到抗曰战争开启,这个时候的**也才意识到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貌似太低。可是意识到有用吗?一系列的争论对错,消耗了中国人从1911到1937的黄金二十几年。以至于曰本人打来的时候,中国的土地只能够一步一步退让,原本富饶的土地,硬是要来一个悲壮的“焦土抗战”。一个探索制度的时期,人民的心思都跑在那虚无缥缈的制度问题上去了。直到抗曰战争开启,这个时候的**也才意识到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貌似太低。可是意识到有用吗?一系列的争论对错,消耗了中国人从1911到1937的黄金二十几年。以至于曰本人打来的时候,中国的土地只能够一步一步退让,原本富饶的土地,硬是要来一个悲壮的“焦土抗战”。
这是谁之过错?
若是用这原本二十几年的时间来发展工业,再不济我们中国人会被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节节败退吗?而且,在这期间,不是还有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曰本不也是在一战之后,那才彻底飞速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战争中获得了多少利润?
历史上的悲剧,陈立青回来了,自然不会让它再一次在神州这片大地上上演。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