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虽然被转移进了天牢之中,在大家眼里基本上没有了翻身的可能,但胡惟庸案并未没有结束,其震荡的余波一直影响着惊惶不安的朝堂。
胡惟庸被抓之后,朱元璋几次下诏书,痛定思痛,让大臣们好好想想开国后几位丞相的结局,大臣们不禁苦恼起来。
汪广洋懦弱不管事,到头来仍是惹祸上身;杨宪和胡惟庸一掌朝政便开始肆意妄为。要说丞相当得最好的,就得数李善长了,各种事情处理起来井井有条,又明白皇上的心思,可终究还是令人不放心。
正当苦恼之际,在一日早朝,刘伯温的长子刘琏觐见。让大臣们看了一出好戏,顿时觉得好像有了些许思路。
“皇上,先父生前曾写了一份万言书,并嘱咐微臣在胡惟庸阴谋暴露后方可交给皇上。现在胡惟庸已束手就擒,微臣依先父遗愿特呈上这份万言书。”刘琏在朝堂上奏道。
接过万言书,朱元璋好像有些伤感起来。当着众位大臣的面,直言觉得有些对不起刘伯温呀,他那么忠心耿耿,死后还进万言书,却最终为小人所害。朱元璋很是愧疚。
看罢万言书,朱元璋将其传给了各个大臣逐一观看,紧接着又是一阵感慨,言道:刘伯温处身局外,把一切看得通透,真是奇才。
其实朱元璋自己心里当然知道,自己这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确实容不了别人独掌大权。不是当丞相的人不济,而是丞相这个职位让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不济。这封万言书的内容,是朱元璋自己写好的。刘琏心知肚明的事情,只是配合着皇帝演好这出戏而已。
不过刘琏总是得偿所愿了。这种假托自己父亲之手的万言书,虽然按照皇帝的意思呈递上来。不符合刘琏的性格,但是刘琏心中的悲愤却达到了极点!几年间,他已经失去了两位亲人,便理所当然地把一切都迁怒于胡惟庸,是这个老贼害得他们家破人亡!
而这份万言书,只是掀开父亲冤屈死去的一个苗头而已,只有呈递这份万言书,皇帝才有可能展开对于自己父亲之死的追究,这种展开了“一招致敌”的进攻。刘琏一直在等待着皇帝对胡惟庸失去信任的那一刹那!而这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时机。
可是,群臣对于这致命一击,却明显疏于防范。这不能不是胡惟庸的悲哀!就从这个涂节的第一次弹劾胡惟庸开始,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传说,逐渐在朝野传得沸沸扬扬,无论你信是不信!而随着传说的延伸,故事情节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绘声绘色。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引起群臣的重视,但这次皇帝公开在早朝上召见刘琏。并向大臣们公示了所谓刘伯温临死之前遗留下来的万言书,这一切的风向都表明,皇帝要替刘伯温翻案了。
有了这个信号,官场之上成精了的那些大臣们。于是脑袋开始活泛起来,之前涂节弹劾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因为如果确系胡惟庸毒杀,如何解释刘伯温会在三四个月后才死呢?胡惟庸的动机何在?难道真的是因为刘伯温是浙东派系的首领惹的祸?但那时刘伯温已经失势。对胡惟庸造不成威胁了啊。
不过在此时此刻,那些怀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已经放出信号,基本上皇上的心里已经认定了刘伯温是被毒死的,要不然也不会公然召见刘琏,公开刘伯温遗留的万言书。
很快,在群策群力下,居然也逐渐作出了大家自认为合理的解释,脱离了动不动一听毒药就是砒霜、鹤顶红之类见血封喉的老框框。
有一种苗疆的蛊毒,据说就是能让人服下后,几个月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没事,而未来某一天突然暴毙。
刘基刘伯温跟苗兵打过交道,又是江湖术士,长期研究神秘文化,应该认识这种蛊毒。可是既然认识蛊毒,胡惟庸又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刘伯温服下的呢,很简单,当初刘伯温生病,身为左右丞相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曾经去送过药,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这个猜测很快被朱元璋重视起来,用“蛊”?朱元璋恍然大悟,言道想起了当年病泱泱的刘伯温进宫来说话时,抚摩着肚子,像是无心又是有意地抱怨自从喝了胡惟庸他们弄的方子,病情更重了!
就这样,没有经过任何审判,也不需要任何的证据,胡惟庸毒杀功臣的罪名就这样定了下来。庞煌也在场,冷眼看着这一幕的闹剧,他没有想到一向肆无忌惮的朱元璋,也会搞这种虚张声势的门道。
胡惟庸的又一个罪名被认定,皇帝话锋一转,说到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了,应该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对中书省进行改组了。因为刘伯温遗留的万言书,曾经说过要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于是大家又都开始考虑起这个问题起来。
这次早朝的时间特别长,几乎早上起来就没有吃过什么东西的大臣们顾不得腹中的饥饿,在哪里专心致志的揣测着皇帝的心思。而庞煌则不然,他在哪里目不转睛的看着朱元璋该怎么表演下去。
龙椅之上的朱元璋不禁怀念起刘伯温来。言道诚意伯活着自己还可以找他说说话,商讨一下定国安邦之策。可如今斯人已逝,只留下自己这个孤家寡人来面对这一切。正如刘伯温所说,无论多么困难,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他朱元璋都应该坚持下来。
其实朱元璋多年的军事生活,使他早已经习惯了自己说了算。历任丞相他都不满意,不是擅权就是无所作为。他对丞相的存在早就不满,甚至反感。他不能容忍在他和群臣之间。还有一个丞相来连接他们。胡惟庸当了七年丞相,朱元璋备感大权旁落。他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来剪除胡惟庸这样的权臣。如果后世君王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他大明王朝就危险了。
朱元璋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消除掉中书省,无论遇到多少阻力,他都要做下去。为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更为了他朱家的千秋伟业。
这一日没有什么结果,皇帝等着大臣们主动开口,而大臣们正在观摩着皇上的心思,没有率先开口的,此事暂时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中。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这份尴尬持续太久的时间,第三天。朱元璋宣旨召见已经致仕的老臣,也就是大学士宋濂等人,说的是询问国策。
宋濂等人在五日后到达,随即便被皇帝在御书房内召见,说了几句问候的话之后,皇帝朱元璋便切入了正题之中,让宋濂等人说说关于中书省的危害。
但是没有想到大学士宋濂进言:“皇上,胡惟庸已入狱多日,中书省一直无人打理。还请皇上尽早确定丞相人选。以便主持中书省大局。”
“宋爱卿,这段时间没有丞相有什么乱子吗?没有丞相不是还有朕这个皇上吗?”朱元璋包含深意的说道。
宋濂还想说什么,朱元璋又道:“这事先放放再说。”说完起身离去。把宋濂留在了御书房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回到府邸之后,不停地摇头叹息。有心人问道:“宋学士,您这是怎么了啊?”
“皇上这是想废相啊。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总是此消彼长,难以调和。开国以来。历任丞相擅权使皇上感到皇权被侵。现在恐怕皇上正在图谋变革啊,你我可都得小心些。”宋濂心事重重地说道。
刚好这话被好事之徒听到。立即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完大怒,狠狠说道:“他宋濂是什么人!仗着有几分才学,竟然敢对朝政指手画脚。他以为奉天殿是他宋府书房啊。来人,把宋濂给朕召来!”
太子朱标听说此事,立即前来面见皇上。“父皇请息怒,相信宋师只是一时糊涂才会说出这种话,还请父皇见谅。”太子朱标求情道。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一直比较敬重他。
“太子,你怎么这么糊涂。你这样,朕怎么放心把这大明江山交到你手上。宋濂仗着资历才学竟敢乱评朝政,咱岂能容他。”朱元璋道。
“父皇,宋师说的也没错啊。既然父皇觉得胡惟庸不适合在中书省为丞相,下决心治罪,朝廷也该选出个丞相来了。”太子继续道。
朱元璋紧紧闭上了双眼,表情痛苦。其实朱元璋心里更苦,他苦心栽培了太子这么多年,可惜太子一点也看不透这时局,以后万一他登基了,又怎么能斗得过那些奸猾的权臣。朱元璋的废相之心更加坚定了。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