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黄昏细雨红袖刀(10)(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李凝待在金风细雨楼的这两个月过得十分清净。

原本最麻烦的温柔因为温文在的缘故, 连靠近小院都不敢, 生怕被捉回洛阳,先前温晚已经派了人来带她回去, 她一哭二闹三上吊才把人赶走,然而如果是温文的话,他根本就不会和她废话。

不平静的是朝堂。

李澈奉命北征,原本朝廷再重文轻武, 也没有让一个文官带兵打仗的道理,但朝中又确实没有抗得起担子的武将, 能力够的品级不够, 品级够的能力不消说,最后扯皮两月, 定的人选仍旧是李澈。

按照李澈的想法, 这次出征,打丧家之犬的金国只是顺带,主要是征辽,辽人这些年虽然有些疲软,但还是比宋兵好得多,故而这一次不像上一次,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兵力填补进去的, 这一场灭国之战过后, 或许可得百年太平,战损却也应当是百年未有之惨烈。

诸如大将军童贯之类,根本不和李澈争。

李澈对此没什么想法, 倒是官家或许心存愧疚,宣李澈进宫之后一番长谈,最后让他自己决定三司由何人代为执掌。

毕竟这一去至少也得两三年,宋国二府分权,以宰相和枢密使分管文武大权,又为分权另设三司,将两名文武主官的权力分薄出一部分来,称为三司,三司主管盐铁,度支,户部,掌全国财政赋税,到了如今的宋帝赵佶这里,原本三司已经被细分下去不复存在了,但赵佶嫌麻烦,于数年前复立三司。

事实上李澈进宫之前,小侯爷方应看已经来过一趟,其实也没说什么,只是给赵佶带了一卷魏晋名画,随意地说了些风雅趣事,赵佶正为了代三司使的人选而头疼,见到方应看,便觉属意方应看,然而和李澈一番长谈之后,不知怎么地就让李澈自己来决定继任人选了。

李澈从宫里回来,就登了一趟神侯府的门。

他想请诸葛正我替他执掌三司。

神侯诸葛正我闻听李澈的来意,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李澈也不着急,喝着神侯府的新茶,见到不远处死死盯着他的戚少商,还对他笑了笑。

戚少商通红的双眼流出眼泪来。

他自然不是那些愚蠢的容易被煽动的江湖人,当年的事情他比李澈这个坐在大帐里运筹帷幄的人更清楚,然而刀不加己身不知疼,痛不在己身不知狠,金兵杀人屠城,尸骸盈野的场景,他是亲眼见过的,连云寨那些兄弟死死保护的无辜百姓,也都在那一纸轻飘飘的战损名单里。

李澈不认识他,见追命死死地按着戚少商的独臂,有些不解地问无情道:“大捕头,不知那是……”

无情看了他一眼,说道:“那是昔日连云寨大当家,九现神龙戚少商,如今是神侯府的一名捕头。”

李澈怔了一下,点了点头。

追命好不容易才把戚少商拉了回去,诸葛正我叹了一口气,说道:“李大人怎么会想到把三司使这么重要的职位交到我这样的老人家手里?”

李澈想了想,说道:“因为朝堂里除了蔡京一党,没什么人能接下这个担子了。”

诸葛正我说道:“方小侯似乎对此也有意。”

李澈说道:“他也许会比我想象得做得更好,但能让我放心的只有神侯,神侯或许不能把三司打理得有多好,但至少不会让我回来的时候,只见到一个空壳子。”

他这话就说得太过直白了。

江湖上,朝堂中,若论心机城府,大约所有人都会首推李澈,仿佛除了这个原因,没什么能让一个二十五六的年轻人坐上如此高位,然而诸葛正我却总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过直白,太过诚实,那双漂亮得像是氤氲了天光水色的眸子里见不到半点的风云诡谲,那些阴狠毒辣的谋划算计在他眼里似乎什么都算不上。

诸葛正我最后还是接下了这个摊子。

三司安顿好后,就到了离京的时候了。

李澈在离京之前,原本是想去一趟金风细雨楼的,但又怕去了之后狠不下心,比起带着李凝上前线,他还是更愿意她在汴京城里安安稳稳地学些本事,他知道禹师对征战的重要性,一人可当百万兵不是虚言,但李凝是个禹师之前,她还是他的妹妹,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

最后改为写信。

李澈离京之后过了十来天,李凝才从苏梦枕的手中得到这封迟来的信。

李澈在信里并没有说什么,他习惯于对李凝撒谎,说得一场灭国之战仿佛只是去辽人大都吃顿宴席,然而不管他描述得再如何轻松,李凝却不再是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的人了。

她几乎是立刻就想要追过去,只是话还没说完,苏梦枕便道:“不可,前线危险,我答应了三司使,不会让姑娘离开。”

李凝连忙说道:“就是因为危险我才要去,我要保护他!他不懂武功,身体又弱,万一……”

苏梦枕道:“主帅不涉战阵,三司使此行有大军护卫,还有数百江湖人自愿随同,不会有事,姑娘如果去了只会让三司使分心担忧,谈何保护?”

李凝眉头紧蹙,说道:“楼主要如何才能准许我离开这里?”

苏梦枕也蹙起了眉,说道:“姑娘一定要无理取闹吗?”

杨无邪见此,怕苏梦枕动了真火,连忙说道:“李姑娘担心兄长本无错处,只是前线确实危险,我的那点刀法防身是够用了,但遇到真正的高手……”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