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东荪分析了国内外时局正式形成了调和**与资本主义、国民党与**借以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所谓“中间性的政治路线”。1938年初他与叶笃义等人从北平秘密至汉口、桂林借参加国民参政会之机准备将此意见直接进献给国民政府。但他有见于“国共合作并不是建立于诚意真心政府未必采纳”便扫兴地返回北平。在燕京大学他一面教书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著述《知识与文化》一书(194o年最后完稿1946年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集第2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面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时局的展与**地下党接触介绍学生离开北平到**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或西南大后方。他预料日美必然开战主张提前先行解散燕大把教员与学生转移到解放区或西南大后方。
张东荪的言行早为日本宪兵注意。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国宣战日本宪兵包围并强占了燕京大学。张东荪与其他1o名燕大教授被捕。他先被送到西苑日本宪兵队不久押送到沙滩旧北京大学的红楼(北平日本宪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论第3页。
2张东荪:《理性与民主》第4—5页。
1记者:《我们所要的话》《再生》周刊第1卷第1期1932年5月2o日。兵总部所在地)与赵紫宸关在第16号牢房。张东荪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哲学家和学者日本宪兵企图拉拢他为日本人做事。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张东荪利用各种借口挫败了日寇的阴谋。他回忆:日本人“希望我答应与汪政府合作我便以狡猾的态度对付之。我:我一向是个国民党的反对者汪精卫是国民党其政府亦是国民党决不能与之合作”。接着日本人“要求我向在拘留中的中国**员加以劝诱使其感化可以招供”。张东荪回答:“**不是捉、打、杀所能扑灭的。你们日本军何必来管中国的事因为**是中国政治上的一个问题。”1关押两个月后1942年2月他被移送铁狮子胡同日本军部然后押解炮局胡同6军监狱。张东荪先后自杀四次而未遂并与看守厮打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1942年6月18日被日军判处一年半徒刑缓刑三年。在写了一具“出狱以后不离开北平”的保证书后他被保释出狱。在此后3年间他的行动时时为日本宪兵监视。“平均每日宪兵安达必来我家一次。每次都劝我出山”实际上是监视张东荪。尽管张东荪一度产生“出狱后立即逃上西山”的想法但因病终未成行。张东荪出狱半年后开始撰写《思想与社会》一书。“书中所几乎完全是增补前作《知识与文化》亦可就是《知识与文化》之续编。或称之为姊妹编亦无不可。”1此书作为“东西文化丛书”之一种194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他“继承前两书中所的问题而想从另一方面作进一步的挥”遂著成《理性与民主》于抗战胜利前后完稿1946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行。这三本书构成了张东荪独立的知识论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化思想和“渐进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1944年张东荪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常委。1945年11月他作为民盟代表从北平飞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他任政治协商会议军事组的召集人及综合委员会委员。在会议上他提出了《政治协商会议与国防新案》本着“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两个原则认为“民主是一个具有程度的东西”现在中国所要从事的是“民主之起码的基本条件”;提出了三条解决军队问题的方案:“(甲)寓兵于全民;(乙)取消所有常备的职业兵;(丙)使军队等于专门学者(即科学家)然于政党以外而给以最优厚的待遇使其安心任事。”21946年1月16日他与梁漱溟、张君劢、张澜等9人代表中国民主同盟提出《实现军队国家化并大量裁兵案》。当晚在沧白堂政协会议讲演会场张东荪与郭沫若作为报告人介绍政协会议情况时国民党特务进行捣乱他拍案而起怒斥特务们的无耻行径。政协会议结束后他重回北平燕京大学。
1946年5月22日他在天津青年会演讲《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把抗战初形成的“中间路线”的主张正式公诸于世。他认为“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中间的政治制度”“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在国共两党关系上“要把他们中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在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下使中国1张东荪:《狱中生活简记》《观察》第2卷第13—17期1947年5月24日—6月21日。下同。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论第1页。
2张东荪:《政治协商会议与国防新案》《民主生活》(重庆版)第2期1946年1月16日。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1。该文表后立即引起较大反响施复亮、储安平、傅雷等人纷纷著文赞同并鼓吹所谓“中间路线”。1946年1o月民盟起“美军退出中国”运动张东荪表《为美国利害着想美军应及早撤退》。当国民党违背政协决议非法召开“国民大会”时张东荪拒绝参加国民大会并与参加“国大”的民社党脑张君劢“划地绝交”以抗议国民党的一党**。
1946年底他赴上海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召开的一届二中全会。在会上他当选为民盟秘书长为在国内重建和平而努力。1947年3月施复亮在《时与文》创刊号上表《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引起了张东荪的同感和共鸣他一口气写了《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和平何以会死了》及《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进一步阐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当时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由美赴欧鼓吹和平;而张东荪在国内也鼓吹和平一时引起较大震动。张东荪被人称为“东方的华莱士”1。
1947年冬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准备所谓“行宪”国民大会。梁漱溟表《预告选灾追论宪政》一文抨击国民党独裁**对中国能否走上“英美式宪政之路”表示怀疑。张东荪也著文《我亦追论宪政兼及文化的诊断》认为中国自民国以来所有的选举都为特殊势力所利用。西方民主制度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而毛病还是出于中国本身”是由于中国“文化之失调”。该文表后立即引起较大争议。北京大学教授樊弘表《与梁漱溟张东荪两先生论中国的文化与政治》。12月3日张东荪表《敬答樊弘先生》接着又表了《关于中国出路的看法——再答樊弘先生》、《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等文章围绕“中国出路”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1948年7月张东荪著成《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该书“主要在于明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只是民主主义的后身二者本是一物若以为二者对立且有冲突乃是错误的。同时要明经过历史的教训社会主义者早已将若干不切实际的地方自行删去了。”2这部著作一经出版立即畅销全国在社会思想界引起较大反响。不到半年时间便四次再版行达9ooo册。
《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出版后张东荪又表了《增产与革命——写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后》、《论真革命与假革命》、《知识分子与文化的自由》等文重新调整自己的政治思路放弃和修改了部分政治主张倾向于**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认识到“知识分子不足为社会的中坚”提出中国今后的前途只有一个即“新型民主”。“新型民主”实际上与**的“新民主主义”是一致的。
此后张东荪多方与**地下党秘密接触。1948年底他代表民盟建议傅作义将军与**联系走和平解放北平的道路。12月24日他作为傅作义的和谈代表到蓟县与**代表秘密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初曾到河北西柏坡与**领袖**会晤。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燕京大学(后为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因故辞去1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周刊第118期。1946年6月22日。1俞颂华:《论张东荪》。
2张东荪:《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政府职务。1968年1月被捕。1973年6月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张东荪一生“以哲学兴趣为主而又不能忘情于政治”1。毕生勤奋研读不停地著述。先后表了数百篇各类文章著译、编各种著作2o余部。其主要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道德哲学》、《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等。
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论第2页。
第四十七章李四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o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1。祖父库里蒙古族人。父亲卓侯改为李姓是一位乡村私塾的教师。李仲揆5岁入塾学习。19o2年到武昌考入新办的第二高等学堂改名四光。在校学习成绩优异19o4年获官费保送赴日本留学。
抵日后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结识宋教仁、马君武等人。19o5年8月三人一起参加了孙中山倡导的革命活动成立中国同盟会时为创建会员李四光是其中年龄最的一位。孙中山见他年轻曾赠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给以勉励和期望。19o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机械。191o年7月毕业归国任教于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并参与了一些革命社团之间的联络活动。1911年夏秋之交清廷举行辛亥第六次游学生廷试李四光到北京参加了这次考试成绩为最优等被列入“工科进士”榜。1o月1o日武昌义爆全国响应湖北成立鄂军都督府。李四光立即赶回武昌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随后被选为实业部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湖北实业部改为实业司李四光仍任司长为调整恢复工商业支援革命战争做了大量工作。次年3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倒行逆施。鄂军都督黎元洪归附袁世凯。李四光愤于辛亥革命失败辞去了一切职务。按临时政府稽勋局规定李四光被列为对革命有功人员再度公费保送出国留学。1913年7月李四光远涉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了两年采冶再转入地质系专攻地质学。入学期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物价上涨生活艰苦李四光曾多次利用假期到矿山工作赚钱以弥补其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之不足;并对英国矿业情况有所了解。经过五年的学习1918年5月李四光提交了题为“中国之地质”的论文。6月经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告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了“和平会议”。李四光决定去欧洲大6作一次地质旅行并对战后各国情况作些了解。
192o年2月李四光应友人的邀请到巴黎留法勤工俭学会作了一次学术讲演题目是《现代繁华与炭》。讲演时他提出:“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搞科学研究的“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掌握逻辑思维天经地义的学也不能吓倒我们要知真正讲学的精神就是为真理而奋斗。”1这些语言表达了他在学术上要求独立思考走独立自主道路的意志。他这篇以煤炭为主并涉及到各种新能源的讲演也勾画出他后来为中国现代化解决能源长期思索和实践的精神。
离开巴黎后他到了瑞士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考察了琳琅瑰丽的现代冰川及地貌形态;深入莱茵谷地考察了有关矿山和构造;并到德国柏林等处察看战后景况然后由柏林到莫斯科坐火车穿过辽阔的西伯利亚回到了北京。应蔡元培的聘约1921年1月到北京大学地质系正式开课开始他的教授生活。
1下张家湾村现为回龙一库水库库区村已不存。
1李四光:《现代繁华与炭》原载《太平洋》第2卷第七号192o年。现载《李四光全集》第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中国近代科学在二十世纪初还处于草创的初始阶段。辛亥革命后经章鸿钊的倡议丁文江的经营奔走1913年培训了一批地质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1916年创办了地质调查所开始了中国有组织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李四光原准备回国后主要从事实地的调查工作。由于丁文江感到中国地质工作后继需人极力主张他到学校任教李四光经过考虑认为培训自己的地质学家是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于是决定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李四光在系里开讲岩石学、高等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课程每年还多次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他在教学的同时就开始了他创造性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
李四光在北京大学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校务活动。他担任过北大第二院庶务主任北大的预科、仪器、聘任、财务以及图书等委员会的委员、主任等职务1922年11月和1924年1o月曾两度当选为校评议会评议员参与了北京大学有关治校的一些决策性的讨论。
李四光开课期间结合带学生到野外实习的机会做了许多重要的地质考察工作表了不少独具创见的科学论文可以他一生在地质学上的主要成就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1。例如1921年现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从此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展开了新的篇章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揭开了序幕也为国内外地学界带来了长期讨论的重要课题;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他创立了鉴定■科化石的新方法提出■科分类的十项标准并于1927年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学专著《中国北方之■科》并获伯明翰大学授予科学博士的荣誉;在构造地质学方面1926年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1是他以后创立地质力学这门学科的萌芽。此外在岩石学研究方法上也有创新的贡献。
1922年1月在丁文江主持下李四光参加了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备工作在成立会上他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以后他经常在地质学会年会上和会志上表自己重要的学术论文。1925年8、9月间李四光代表北京大学到苏联出席苏联科学院成立2oo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他会见了苏联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如卡尔宾斯基、巴甫诺夫、费尔斯曼等人广泛地交换了学术上的意见并代表中方邀请了苏联科学院永久书记欧登堡第二年到中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
1927年7月李四光应蔡元培邀请到上海参加了筹备中央研究院的工作。从1928年1月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一直担任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职务。虽然他主要精力放在展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上但从1931年秋开始他又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和研究教授的职务直到1936年暑假还领着北大地质系四年级毕业生上庐山实习。在1926—1929年期间李四光还在湖北家乡筹建了一座现代化高等学府武汉大学1。他是这所大学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的委员长。
三十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调查研究。从1许杰:《回忆我的老师李四光同志和他的科学活动》;杨钟健:《李四光老师回忆录》等文章载《李四光纪念文集》地质出版社1981年版。
1李四光:《地质力学方法》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28页。
1李进才等:《李四光与武汉大学》载《李四光学术研究文集》地质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125页。
1931年开始他几上庐山、黄山、九华山和天目山最后决定对庐山进行系统而详细的研究。1937年终于完成了《冰期之庐山》的初稿明确地指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是“困惑难解和耸人听闻学的诞生场所”2。尽管多年来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仍有人在。《冰期之庐山》1947年正式出版后许多从事第四纪冰川地质工作者都认为它是一部第四纪冰川学的经典性著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奠定了基础。
1934—1936年李四光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和伯明翰等地的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这份讲稿整理成《中国地质学》一书公开出版后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Josephneedham)博士:“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李四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地学著作。”3在该书英文版222页分析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育的特时李四光明确提出在华北平原下部有可能找到石油储藏。反映了他从研究构造的角度寻找隐伏资源的独到见解。书中还用了一章专门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实际材料反映了李四光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态度和执着精神。这次讲学结束后他横渡大西洋到了美国在美国从东到西作了一次地质考察。
1937年抗日战争爆李四光率领地质研究所人员内迁广西桂林。
在抗战八年的艰难岁月里李四光在桂林度过了将近7个春秋。到桂林不久李四光就被广西当局聘请为广西建设委员会的研究员曾为广西建设表过一些重要意见。
李四光在桂林还会见了早年同盟会的老朋友、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为实现两人以前的共同心愿李四光在桂林附近的良丰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为广西科学文化事业的展办了一件实事。李四光和地质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一道开展了广西的地质调查填绘了广西地质图。四十年代初他还长途跋涉两度调查南岭地质考察过鄂西、川东、湘西、桂北、闽西、赣南等地的地质构造情况和冰川遗迹表了不少学术论著如《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南岭何在》、《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以及《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1等。
1944年日寇内侵直逼桂林地质研究所经贵阳迁往重庆。由于长途奔波环境困扰李四光的健康转坏曾一度病倒在沙坪坝。1945年4、5月间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地质系联合邀请李四光到重庆大学连续作了题为《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专题学术讲演这是李四光二十多年研究地质力学的一次总结也是地质力学这门学科的第一部专著后经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是蒋介石又挑起内战烽火李四光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担忧不已。1946年夏他从四川回到了上海并转杭州养病数月。1947年7月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推选他为中国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代表。1948年2月李四光偕夫人许淑彬一同由杭赴沪转港乘船赴英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2陈群、张祥光、周国钧、段万倜、黄孝葵:《李四光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原文见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第2o页。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总论第1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32页。1景才瑞等编:《李四光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9—499页。会会上他宣读了《新华夏海之起源》一文。会后他和夫人商定到英国海边博恩默斯居住一段时间。在这里李四光非常关心祖国的解放战争每天阅读英国**出版的《工人日报》。还买了英文版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书籍认真阅读。他深信**必胜。他深情地期待着祖国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o月1日**主席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李四光从报纸上见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恨不得立即起程归国。正在这时得一位友人通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馆奉命要阻拦他回国。李四光当即和夫人商定星夜只身离英摆脱监视;夫人随后赶到巴塞尔与他会合然后赴意大利并从热那亚港登轮启程回国。195o年4月初李四光夫妇经香港抵广州回到了祖国大6。5月来到了北京。
李四光被安排在北京饭店临时住下后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到住处来看望他两人谈了将近3个时。周恩来提出希望李四光能帮助党和政府团结全国广大的科学家为繁荣祖国的科学事业出力;并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科学家的工作。还有一项急待着手进行的重要工作期待他去做那就是把旧中国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急待开展的工矿资源勘察服务。李四光深知完成这三项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他承担了下来。
关于团结科学家的工作李四光一直是很热心的。早在抗日战争后期一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不满于当时政府对科学界的迫害在当时**驻重庆办事处和周恩来的关怀下在重庆成立了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科协)推举竺可桢为理事长李四光为监事长凃长望为总干事。科协的展很快在国内大城市和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先后成立了分会并于1946年7月与法、英、美、捷等国的一些科学团体共同起成立了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世界科协)。北京解放后1949年5月在**统战部的推动下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社(1915年成立)、中国自然科学社(1927年成立)、东北科学研究会(1948年东北解放后成立)共同起建议召开一次全国科学会议。经过酝酿由吴玉章主持举行了筹委会会议决定召开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讨论推选出科学界参加新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代表17人李四光是其中之一。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闭幕后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1月1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任命李四光为副院长之一。李四光这时还在国外未能赶上参加上述会议。
李四光回到北京出席了一届政协第二次会议并作了一次言受到与会者的重视。不久他参加全国教育会议**接见代表时还对他在政协的言表示了赞许。
8月17日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举行李四光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份在会上作了题为《新中国的科学研究》的报告1。这次会上还通过筹委会建议成立的以各门学科学会为会员的“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以科技工作者个人为会员的“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大会推选李四光为科联主席侯德榜等为副主席;推选梁希为科普主席茅以升等为副主席。1958年因形势要求两会合1李四光:《新中国的科学研究》载《科学通报》195o年第1卷第5期第289—291页。并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当选为主席。在李四光的主持下并在几位副主席和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下科协对促进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通过学会进行跨机构间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对新学科学会的建立对人民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科协曾经是世界科协起会员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被推为世界科协的副主席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李四光与世界科协主席法国著名科学家约里奥·居里(Jstaudt)定理:每一个将复平面映射到自身的保持调和分隔不变的拓扑变换必为直射变换或反直射变换。例如对复数域上的对称矩阵空间华罗庚证明了:一个连续的将对称矩阵映射为对称矩阵并保持算术距离不变的映射必为辛变换或反辛变换。
但怎样用尽量简单的几何不变量来刻划运动群呢?1951年华罗庚现“粘切”就够了所谓矩阵m与n粘切即m-n的秩为1。华罗庚还研究了基域是体的矩阵几何学。
1953年华罗庚用群表示论方法具体得出4类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这相当于在复平面上找到了完整正交系e(no)(n=o±1.)。借助于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华罗庚得出4类典型域的柯西(cauchy)核、赛格(szeg.)核与泊松(poisson)核。
辛群在华罗庚的自守函数论与矩阵几何的研究中都很重要。很自然地他会研究辛群的自同构问题。1946年华罗庚表了他确定辛群自同构的文章。这是他研究典型群的开端。以后的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他研究典型群论的独特方法即先解决尽可能低维的问题再用数学归纳法推广到高维。华罗庚处理典型群自同构问题的方法很初等即着重矩阵运算。
华罗庚在这方面的工作由万哲先、6启铿与龚昇继续着得到了展与应用。
4.应用数学。
从1959年开始华罗庚与王元合写了一系列论文研究了在近似分析中如何用基于数论思想的可计算与决定性方法来尽可能取代统计实验的蒙特卡罗(montecar1o)方法的问题。他们的方法的要为用一组独立单位或线性递推公式来构造一个代数数域的整底的联立有理逼近从而定出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列并得出其偏差估计。一致分布列可以代替蒙特卡罗方法中的随机数故又称为伪随机数。例如设{Fn}表示L.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即由递推公式Fo=o,F1=1,Fn+1=Fn+Fn-1(n≥1)定义的整数列。假定()的导数及其低维导数均囿于且每fxynetbsp;2fxyxy(,)个变数均有周期1则得fxydxdyFfkFFkFnet(,)(,)1og——=.oo111o1o12≤这是臻于至善的估计。
华罗庚还对“统筹法”即netbsp;与“优选法”亦即J.基弗(kiefer)的“黄金分割法”与“斐波那契法”作了简化并在中国工业部门作了广泛的普及与使用。
华罗庚的主要论著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典型群》(与万哲先合作)、《高等数学引论》、《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优选学》、《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huaLoo—kengse1enetger—Ver-1ag1983)。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磨难中挣扎。他常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四十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出来这些话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轻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五十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向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度还要有加度”。所谓“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某些部门也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采取了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这导致了学风败坏突出地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上。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年轻科学工作者的爱护和关怀实际上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学术界不良学风的批评以及他对科学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看法。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必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早在五十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手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另一方面当你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不到黄河心不死我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病时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量多做工作。”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华罗庚从就爱国爱民胸怀大志。抗战刚开始出于民族大义他即放弃留在英国继续做研究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中国昆明。抗日战争时期他见后方贪官奸商横行十分气愤毅然写道:“寄旅昆明日金瓯半缺时狐虎满街走鹰鹳扑地飞。”当他得知闻一多被暗杀的消息后心中交织着强烈的爱和恨他写道:“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华罗庚就毅然放弃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教授职务携全家回到北京。在归国途中表了热情洋溢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195o年2月)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
华罗庚在1951年又写道:“从前帝国主义者不但在经济上剥削我们政治上奴役我们使我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时又从文化上——透过他们所办的教会、学校、医院和所谓慈善机关——来打击我们民族的自信。”“实际上我们祖国伟大人民在人类史上有过无比的睿智和成就。”“请读者用客观的态度公正的立场自己判断自己分析看看我们是否是如帝国主义所的‘劣等民族’”。
这些话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华罗庚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为了振兴中华而毅然回归祖国。
1957年华罗庚遭到错误批判。当时中国数学界大搞“拔白旗”、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运动。华罗庚目睹中国数学界遭到的破坏与损失痛心疾。1963年他借写《高等数学引论》的序言为题加以挥地写道:“它既是急就章又是拖沓篇1958年匆匆上马。”“错误百出疵谬迭见。”“紧紧松松赶赶拖拖因而详略不一前后不贯轻重失调呼应不周等毛病在所难免的了。”
1964年他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向前走了3里路现错了不要紧后退3里便到原来的出了;但时间却不能退回到原来出的时间而是花了双倍时间时乎时乎不再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眼见着国家遭难人民受害他更是百感交集悲愤万分。1969年他的恩师熊庆来遭迫害致死他都不能去悼念。1978年熊庆来得到平反后华罗庚写道:“恶莫恶于除根计痛莫痛于不敢啼尸体已入焚化间谁是?翻遍盖面布方得见遗容一面骨架一层皮。”
在“四人帮”横行时华罗庚虽受到保护但他被剥夺了言权而且实际上被禁止与朋友学生往来。他的“双法”普及工作亦常遭到横加干预。在这黑暗的日子里据华罗庚有一个本子经常偷着写诗骂“四人帮”不肯示人可惜未能留存下来现仅得一如下:“并州战役胜利日白骨妖魔心如炽。
‘我要分裂停生产’尔辈竟敢搞团结。”
1976年“四人帮”殄灭特别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华罗庚心情舒畅他写了一系列述怀诗句展望未来跃跃欲试。列举一如下:“春风吹绿了大地原野上万马奔驰与其伏枥而空怀千里何如奋勉而追骐骥?”
华罗庚终于倒在了学术报告的讲台上为祖国、为数学工作到了生命的尽头。
第四十九章鲁迅鲁迅姓周原名樟寿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1918年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当他出生时他的家庭已处在衰落中但仍可称之为康之家。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以及家长和塾师的严格培养鲁迅在少年时期便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国学基础。
在此期间家中生的两大变故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93年秋当他12岁的时候正在做着京官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全家都有被株连的危险。鲁迅随母亲到亲戚家避难竟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同族的长辈也看不起他们甚至加以欺凌。翌年冬父亲周伯宜又患了重病。作为长子的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当铺和药店。虽然开方的都是当地的名医虽然诊金很高但父亲的病却日重一日终于在1896年秋天亡故了。
世人前恭后倨的态度深深刺伤了他那颗自尊而敏感的心灵。“有谁从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是他后来在《呐喊·自序》里所的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少年时心灵的余痛可以得知他当时已深切体验到中国封建伦理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格的虚伪和冷酷。而父亲的因医治无效而病故又使少年鲁迅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落后。当时思想敏锐的中国知识分子可能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看到中国文化的落后而少年鲁迅对于中国文化的绝望除了也看到这些对外战争的失败之外更多地来自他当时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他有着独特的少年经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被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而中国旧文化的陈腐窳败也已充分显露。于是怀有救国救民壮志的少年鲁迅不愿走科举应试的所谓“正路”也不愿学作幕友或商人决心不顾人们的奚落和排斥“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去探求强国新民之路。1898年5月他带上母亲为他筹集的八元川资去南京考入了可以“学洋务”的江南水师学堂。因对学堂的管理和教学感到失望翌年2月又考入也设在南京的江南6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那里一直学习到19o2年初。在南京将近4年的时间里鲁迅接触到他前所未闻的各种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他通过阅读严复翻译的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对西方正在盛行的作为生物学和历史观的进化论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o2年初鲁迅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其他基础课程。他一面学习一面热情地探求着救国之路。他的献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志愿在他19o3年写给同学兼好友许寿裳的一诗《自题像》中表达得十分明确:“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在日本积极展开活动。鲁迅赞成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并经常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他坚决反对维新派的保皇立场但对梁启提出的必须改变中国国民愚昧落后精神状态的新民则给予高度重视。他开始认真思考国民性改造问题。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他讨论这样三个问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19o3年鲁迅翻译并加以改写的《斯巴达之魂》表于《浙江潮》杂志。这篇歌颂了斯巴达勇士抵抗侵略、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激昂的爱国热情。同时或稍后鲁迅还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撰写了介绍科学知识的论文《鈤》和《中国地质略论》。这些译作和文章显示了他对科学的重视。19o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是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和他的救国思想密切相关的。父亲的不治而死给他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后来接触到西方医学知识与先前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加以比较他更加感到中国医学的落后。同时他还从翻译的历史书上得知日本的维新大半端于西方医学的引进。因此他准备学好医学回国医治像自己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同时也借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学习到19o6年初一次影片事件又使他决心弃医从文。有一天教师在授课之余为学生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影片。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据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要杀头示众另有一群体格健壮的中国人却在麻木地围观。鲁迅深受震动。他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关键在于改变国民的精神。而能够改变精神的他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献身于文艺事业。
19o6年6月鲁迅结束了在仙台医专的学业自日本回绍兴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对于家庭包办的这件婚事鲁迅很不满意。他后来曾对朋友:“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在绍兴只住了几天就回到东京一面继续学习外文一面从事文学活动。19o7年春他与许寿裳等人计划创办文学期刊《新生》但因支持者的退出而告失败。19o7年底到19o8年底他在刘师培等人主编的《河南》杂志上表了《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破恶声论》(未完)等论文标志着他的独立思想的逐步形成。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落后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落后从根本上是人的落后。国民愚昧、怯懦、自私、冷酷、巧滑、重利。振兴民族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国民精神。他在《文化偏至论》中写道:“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既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他认为新的国民应当有健全的精神既要不畏强暴又要有博爱之心;既要务实又要有形上之需求;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又要有开阔的胸襟不疾天才尊重先驱。
19o9年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集》第一、第二册先后出版。这里面所收的多是东欧弱民族和俄国作家的作品主题主要是要求民族独立或抨击反动统治。鲁迅选译这类文学作品考虑的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但《域外集》销售情况很不理想半年内只售出数十册。
从19o6至19o9年鲁迅在东京从事的文学活动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处在政治革命的热潮中大部分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变革对于中国改革的重要性。但鲁迅这一时期的努力却是他后来文学活动的必要准备。
19o9年8月鲁迅因家庭经济上的需要而回国谋职先是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191o年7月又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生物学教员并兼任监学(教务主任)。辛亥革命爆时他曾积极组织声援活动和宣传活动。辛亥革命后不久任绍兴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这年冬天他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他的第一篇《怀旧》。作品通过一个市镇的一次由谣传引起的混乱简练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养成的生存方式。虽用文言写成但其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已完全具备了现代短篇的性质。
1912年2月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不久随部迁至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第一科科长等职主管文化及社会文化设施等工作。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没有生根本变化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倒行逆施充分暴露了中国旧文化的顽固性。鲁迅一时找不到攻击旧文化的机会和战友直到1917年他还常常感到极度的苦闷和绝望。为了排遣苦闷他便在公余时间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阅读佛经。但他并未完全消沉下去而是常常怀疑自己的绝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一时期他虽然很少表文章然而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中国民主革命的连遭挫折使越来越多的有志改革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开展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的必要性。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等人又动了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早就立志于中国文化改革的鲁迅终于找到了战友和大显身手的机遇开始了他创作的丰收期。
1918年初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同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史上新的一页。从此“一而不可收”在五四时期又连续表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事》、《风波》等多篇。这些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和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地震撼了当时进步知识青年的心同时也最早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除创作外当时他还写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论文和相当数量的“随感录”。这些文章或者系统地驳斥男子本位、长者本位的封建道德或者针对保守派的种种谬论作脱手一掷的迎击都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五四**过后新文化阵营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感到自己“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但他这次没有再放下战斗的笔。1922年初当穿着西装革履却从事复古活动的“学衡派”趁新文化立足未稳而起进攻时鲁迅立即写了《估〈学衡〉》等杂文抨击了这股复古思想。从1918年到这时他所写的各类杂文收在杂文集《热风》和《坟》里。
1923年鲁迅将他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结集为《呐喊》出版(该书在193o年第13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以神话传为题材的《不周山》一篇)。《呐喊》以反对封建伦理文化的启蒙主义为宗旨以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历史为背景猛烈抨击了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冷酷性、陈腐性和保守性深刻揭示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国民精神的弱同时也赞美了保留在天性未混的儿童和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还艺术地再现了革命先驱在当时的艰难处境。《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身患“迫害狂”的人道主义者的独特视揭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可怕事实并通过这一可怕事实与家族制度和礼教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孔乙己》着重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毒害。孔乙己虽已穷困潦倒但仍不肯脱掉那身标志读书人资格却已“又脏又破”的长衫而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们却因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将他作为取乐的材料。封建等级观念使人变得滑稽使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同情。《药》写的是革命者夏瑜的血被愚昧的群众当作医治痨病的药而食用的事情反映了群众与革命的隔膜。中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性格。作者着力刻划了阿Q这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被压迫、被蹂躏者形象。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因而他不得不一方面盲目地服膺封建兽道伦理文化一方面又本能地适应封建吃人社会现实。他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其思想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对“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阿Q从实际感受出也常常觉得“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但他终其一生未能在理性观念上否定过封建制度和文化。阿Q没有理性自我却有着本能自我。既然不能从理性观念上否定封建文化他就只能按着本能需求去适应那个吃人的、对于他这样一个底层人来完全是异己的社会现实。他适应现实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精神胜利法即当他在生活中处于困境或遭受失败时就靠自欺来自慰。因为他常处逆境这成了他主要的适应方式。另一种是一旦有机会就爬到更高的等级阶梯上去如革命到来时他便跃跃欲试。但爬上去的可能本来就非常阿Q也终于作为替罪羊而被那个社会吃掉了。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学典型既生动具体又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鲁迅是怀着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复杂心情来描写阿Q的。他怒其服膺不该服膺的兽道文化怒其适应无法适应的吃人现实他哀其被侮辱、被损害的悲惨处境哀其终于被吃掉的悲剧命运。鲁迅将阿Q的精神弱撕破给人看又将他的尊严和权利践踏给人看将他的生命毁灭给人看因而作品具有极为感人的悲喜剧交融的审美特征。《阿Q正传》最初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表后立即引起了新文学界的注意。大半个世纪以来它不仅在中国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已经被译为世界各主要语种的文字有了很高的世界声誉。阿Q则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典型之一。在《呐喊》中《一件事》、《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也都有较大影响。
1924年底鲁迅参与了《语丝》周刊的创办并参加了语丝社。1925年又先后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和未名社。这些社团在新文化的建设和当时的政治斗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生了进步学生反对实行家长式教育的校长杨荫榆的斗争。正在这所学校兼课的鲁迅站在进步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及其后台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斗争中他运用杂文痛斥杨荫榆迫害学生的行径批驳其后台章士钊的复古主义论调揭露“现代评论派”陈源等貌似公允实则向反动当局摇尾乞怜的叭儿狗本性。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他痛悼死难者对杀人凶手进行了彻底揭露和强烈谴责。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在这一系列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许广平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并很快由战友成为恋人。
1926年鲁迅将他在1924年和1925年这两年中所写的11篇编成他的第二个集《彷徨》出版。《彷徨》的创作精神与《呐喊》是一致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基本相同。与《呐喊》相比作者这时已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也更为圆熟但总的来其中作品的影响力要稍逊于《呐喊》中的作品。《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有力控诉了封建夫权观念的吃人本质。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本想按着封建伦理的要求从一而终不再嫁人但由于她这时不仅仍然属于她死去的丈夫而且还属于她丈夫的家庭所以她又被婆婆强迫嫁给贺家墺的贺老六以便换钱给他的叔子娶亲。不幸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从此也就成为一个遭人唾弃的人。有人告诉她因为她嫁过两个丈夫死后在阴间就会被锯为两半分属两个丈夫。她因此失魂落魄不久就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惧而死在年终“祝福”的鞭炮声中。在封建夫权社会中妇女从来不属于她自己而只是她丈夫的附庸。祥林嫂正是被这种夫权制度和观念害死的。《伤逝》写的是一对新式青年的婚姻悲剧。子君不顾家庭的阻拦怀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坚定信念与涓生结合了。但她以婚姻自主为思想追求的婚后便不思进取只想依赖着丈夫生活生活趣味也日趋庸俗。于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之花很快枯萎。同时他们自主婚姻的行为也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不久涓生被所在机关辞退谋生又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婚姻只能以离异告终随之子君就抑郁而死了。借助涓生的忏悔向读者提出两忠告:第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第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艺术地显示了作者对于婚恋问题切实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的都是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处境的艰难揭示出封建旧势力的强大和顽固。《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当初都是积极的改革者最终却都败在旧势力手下。作者对他们改革意志的被消磨感到痛心但更多的是对其命运的同情和对旧势力的鞭笞。
《彷徨》与《呐喊》一样不仅思想先进而深刻艺术上也非常精湛和富于创新。它是继《呐喊》之后鲁迅为中国现代的展奠定的又一块基石。
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鲁迅在《语丝》上连续表了23散文诗。1927年作者将它们结集出版并增写了一篇《题辞》这就是著名的《野草》。《野草》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其中不少篇什是对于黑暗现实和浇薄的世态人情的揭露和讽刺但更多的是作者思想矛盾和人格理想的艺术显现。《野草》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有讽喻有拟人也有写实但运用最多的是象征还有不少作品运用象征与梦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野草》里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有独特新颖的构思每一个构思又都有着深远的含义令读者惊异而又回味无穷。《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奠基之作。
自192o年秋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史”课程;1924年7、8月间还曾应邀到陕西西安大学讲授“中国的历史的变迁”。在这期间他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著名的学术著作《中国史略》开了中国史研究的先河。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受到北洋政府的通缉。为了避开迫害也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鲁迅于同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这里他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等课程所用讲义1938年以《汉文学史纲要》之名收入《鲁迅全集》。
1926年2至11月间鲁迅在《莽原》半月刊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表了1o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将它们编定成书时又增写了《引》和《后记》并改题为《朝花夕拾》。在这1o篇散文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生动记叙了自幼年时期直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经历片断。它们不仅为我们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面貌。在这些散文中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谴责了封建孝道教育的荒唐而且也展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死板;《父亲的病》一方面暴露了中国医学的落后一方面也鞭挞了封建礼教的悖谬;《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表示了感佩《范爱农》则揄扬了范爱农对革命的一片赤子之心。《朝花夕拾》以其记叙的生动和思想的深刻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1927年1月鲁迅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在这里鲁迅与中国**人有了较多的接触对当时中国政治革命的实际情况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思想正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大肆屠杀**人和革命群众;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了反革命的大杀戮。鲁迅一向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坚决拥护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因此当革命的叛变者举起屠刀时他必然将极大的憎恨投向屠杀者而对被屠杀者给予深切同情。四一五事变的当天他向中山大学当局提出营救被捕学生的要求但遭到拒绝。不久他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残酷的斗争使鲁迅的思想生了巨大的震动。他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三闲集·序言》)他的思路因此轰毁开始由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进入了思想和写作的新的时期。
1927年1o月鲁迅由广州来到上海与许广平一起定居在这里一直战斗到1936年病逝。到上海不久鲁迅就参加了中国革命互济会跟中国**取得了联系。1928年初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由于他们错误地将攻击的矛头也指向鲁迅从而引起了与鲁迅的论争。鲁迅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表了许多精辟见解对创造社一些成员的宗派主义倾向和“左”倾幼稚病进行了批评。这有助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健康展。在与创造社的论争过程中鲁迅翻译并钻研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29年他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先后翻译出版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等论著。通过学习他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成为一个历史唯物论者。鲁迅是带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认识带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带着革命民主主义者和革命人道主义者的思想遗产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此他的思想较之当时其他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就显得更成熟、更丰厚。1927至1929年所写文章收入杂文集《而已集》和《三闲集》。
1929年9月儿子海婴在上海出生。
193o年2月鲁迅起并参加中国**所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起人之一并参与了领导工作。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他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分析了斗争形势并指明了“左联”工作的方向。“左联”成立前后鲁迅与其他左翼作家一起对资产阶级文化社团新月社和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撰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批判梁实秋宣扬的抽象人性论阐明文学的阶级性原理并指明了梁实秋为资本家效劳的阶级本性。他撰写《“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章揭露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的反动阶级本质和民族败类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提倡的文学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效劳的“宠犬文学”。1931年2月“左联”成员、**员柔石、殷夫等被国民党杀害。鲁迅撰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分别在国内和国外表控诉国民党悼念死难者。两年后又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再一次控诉反动派并纪念亡友。193o年和1931年所写杂文收入《二心集》。
1932年和1933年鲁迅在文学战线上与“第三种人”和“论语派”进行了斗争。他在《论“第三种人”》中深刻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第三种人是做不成的:“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他在《品文的危机》中反对林语堂、周作人提倡闲适品认为那只是文坛上的摆设主张“生存的品文必须是匕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1933年1月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他同蔡元培、宋庆龄等一起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拘捕无辜进行种种营救活动。2月英国进步作家萧伯纳来华访问鲁迅写杂文多篇介绍和赞扬萧伯纳批驳反动舆论。这一年鲁迅还写了许多抨击时政的杂文。1932和1933年所写的杂文收入《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和《准风月谈》。1933年4月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出版。1934年蒋介石为了从文化上巩固其反动统治鼓吹以封建教条为准则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并在各级学校推行尊孔复古的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也鼓吹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王道乐土”“恢复孔子之教”。鲁迅写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儒术》等杂文揭露他们鼓吹王道实行霸道的真实面目。“左联”成立后曾进行长期的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鲁迅这时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等文用辩证的观论述了新旧形式之间的关系。接着学术界又展开了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门外文谈》和《汉字和拉丁化》等文是鲁迅关于这一问题表的意见。这一年鲁迅杂文的产量很大编成《花边文学》和《且介亭杂文》两本杂文集。
1935年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之际鲁迅密切关注政治形势的展动向。当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o月到达陕北时鲁迅致电**中央热烈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他热情培育左翼青年作家为叶紫、萧军、萧红的作品写序并将他们的《丰收》、《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编入《奴隶丛书》出版。当有人试图用“文人相轻”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法来混淆文化界的是非时鲁迅写了八节《“题未定”草》和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杂文使大家辨是非之界明取舍之道。这一年的杂文结成《且介亭杂文二集》。在这一年里鲁迅还写了4篇历史《理水》、《采薇》、《出关》和《起死》与1934年写的《非攻》和1927年以前写的《补天》(原名《不周山》)、《奔月》、《铸剑》一起结集为《故事新编》于1936年出版。这部历史集的创作历时13年之久前后写法有很大差异。但总的精神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密切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另外其中不少作品还有意糅进一些明显的现代生活细节以引起读者的古今联想和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故事新编》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特也颇有影响的历史集。
1935年底鲁迅原有的肺病日渐严重但他不愿离开战斗岗位移地疗养。1936年他虽在病中依然勤奋工作写了不少文章。当日本侵略者吞并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中国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急需建立时鲁迅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文章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并正确阐述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还澄清了关于“国防文学”的某些不正确的解释批评了左翼文坛内部的某些不良作风。《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这一年文章的结集。
鲁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最后一息于1936年1o月19日在上海逝世。
第五十章沈雁冰(茅盾)
沈雁冰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父亲沈永锡曾考中秀才思想倾向维新派爱好自然科学曾自学高等代数与微积分。母亲陈爱珠是当地一代名医的独生女知书识礼善于治家有深厚的旧文学修养。幼时的沈雁冰受到开明的家庭教育和旧文学的熏陶。
沈雁冰曾在湖州中学和嘉兴中学就读。这两所中学的校长和多位教员都是同盟会会员学校的革命空气十分活跃。中学毕业后沈雁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准备将来进文法商科。但预科期满经济日窘便没有继续求学伴随着他的职业和社会活动他走上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道路。1916年沈雁冰进入当时的“知识之府”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叩文学的门”时是以翻译家、理论家、文艺革新家的姿态登上文坛的。他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研究外国文学翻译进步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借来火种开通航路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展。
沈雁冰对外国文学进行穷本溯源的探讨自希腊神话、史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各个历史阶段的名家巨著、思潮流派、社团事件如他自己所是“横贯十九世纪直到‘世纪末’”。他是站在中外古今文化的交叉上来俯瞰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
五四时期流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沈雁冰认为新文学应当是反映社会人生的因此介绍外国文学不仅是介绍文学艺术还应介绍外国的先进思想用以抗议社会的**激励民心起到“足救时弊”的作用。他:“我是倾向人生派的。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而外至少还须含有永存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我觉得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的抗议或纠正。我觉得创作者若非是全然和他的社会隔离的若果也有社会的同情他的创作自然不能不对于社会的**抗议。”1沈雁冰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也是为了改变国人的文学观念创造中国的新文学。他:“我们真正主要的事还是介绍西洋文艺思潮进来把国人的观念矫正一下”2这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一直没有正统地位。关于诗歌他则:“借此(外国诗的翻译)可感本国诗的革新”。总之“谈革新文学非徒事模仿西方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3。1921年在新文学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是《月报》的革新。这两件大事都和沈雁冰有密切的关系。
1921年初被称为“人生派”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了。沈雁冰是主要起人之一。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揭起“为人生的艺术、建立写实主义文学”的旗帜宣告“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1。以沈雁冰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不仅要反映社会和人生而且要改进社会和人生负起“激励人心”、“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在创作方法上“注1《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2《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3《“月报”改革宣言》。
1《文学研究宣言》。
意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这些提法比《新青年》派的文学主张更前进了一步。在“为人生”的大纛下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对人生进行苦苦的思索追求着人生的真谛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月报》原是创刊于宣统年间的刊物十余年来一直被鸳鸯蝴蝶派把持。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沈雁冰接办《月报》后对《月报》实行了全面的革新打开了鸳鸯蝴蝶派这个顽固堡垒的缺口。改革后的《月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中国文坛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革新《月报》的意义不仅在于我国从此有了正式的大型文学期刊更重要的是有了宣传民主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文学的园地。
《月报》除表新人新作外还开辟了一个专栏叫“海外文坛消息”它“介绍西洋之新以为观摩之助”“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动向”2。这个专栏的开辟意义深远。它将海外文坛最新动态和大量文学信息介绍进来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原来闭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坛大大开阔了中国文坛和中国青年的眼界缩短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距离有助于中国新文学向世界文学靠拢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展。
沈雁冰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根据1981年茅盾生前自己选定的译文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篇目短篇方面共翻译过23个国家4o个作家的作品;剧本方面曾翻译过1o个国家12个作家的作品;杂记、书简、回忆录方面曾翻译过8个作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名作家如易卜生、显克微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也有黎巴嫩等国的不知名作家的作品。
沈雁冰写过许多介绍外国文学概况和文学史、文学流派等方面的文章。
其中有介绍爱尔兰文学、比利时文坛、荷兰诗坛、意大利文坛、澳洲现代诗人、瑞士文坛、近代法国文学、新犹太文学、塞尔维亚情歌、现代捷克文学、未来派文学现状、骑士风的中世纪文学、苏联的文艺阵线、日本的普罗作家联盟、国际反法西斯文学、欧美主要文学杂志、德国流亡作家杂志等等。他的《研究aBc》、《欧洲大战与文学》、《骑士文学aBc》、《近代文学面面观》、《现代文艺杂论》、《六个欧洲文学家》、《西洋文学通论》、《希腊文学aBc》等研究外国文学的专著内容范围之广、覆盖面之宽为同时代作家、翻译家所少有。
沈雁冰撰写过百部以上外国作家评传和作品评介。1919年他在《近代戏剧家传》中向读者介绍了34个欧美戏剧家的传略及作品;192o年他在《新潮栏宣言》中提出介绍俄、英、德、法的19个写实派、自然派作家;他写过传略的作家近6o人;直到三十年代他在《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世界文学名著讲话》两书里系统地介绍了从荷马史诗起到十九世纪西方的39部文学名著。这方面的工作量之大内容之丰厚工作之浩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应当记下一笔的。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