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来看,《论语》没有使用多少技巧,基本上都是平铺直叙。但它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很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做人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有很高的借鉴意义的。孔子认为,做人一定要正直磊落,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够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在孔子看来,做人只有正直磊落,心中才会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来推理的话,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关于做人,孔子说的第二个重点就是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人要特别亲近,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再多读一些书了。孔子还说: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是没有什么用的;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也就不用再谈礼乐了。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弃让人厌弃的人。齐景公是一国诸侯,齐国是千乘大国,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权有势,他去世的时候,百姓却没有人称道他,因为他没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齐是商朝时的贤人,周族得到天下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的高尚情操至今仍被人们称道。被后人记住的,不一定是有钱有势的,只有拥有高尚情操、优良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这充分说明了仁德的价值与力量。
那么,怎样做才算仁呢?颜回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时,孔子告诉他: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都会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说得详细一点,那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能够自己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于礼,天下的人自然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那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拥有这几种品质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同时,他还提出实行仁德的五项标准,那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才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地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的人,就可以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他还总结了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做到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借助仁德的人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脚,也使别人有立足之地,自己希望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会帮助别人达到这样的高度,任何事情都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