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http://www.doupo7.com全新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日本从一九四一年偷袭珍珠港,致使美国海军主力受损,到了一九四三年,整整两年时间,美国海军终于在全国力量的动员下恢复,而且实力飙升,光是新建造的各类航母数量就高达七十二艘!但美国一直没有能力登6欧洲大6,最后一个坚持抵抗的盟国葡萄牙已经在西班牙的进攻下灭亡,直到长崎、广岛毁灭于中国的级武器之下,德国慑于威力,本来加紧一把力就可以占领苏联的大军竟然集体撤退,全面组织防御。

可希特勒不知道,美国政府也提前研究出了核弹头。

在长崎、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由中国皇帝朱清严亲自命名为“战争”、“和平”,战争与和平,他希望前者永远都不要生。而美国政府也准备投放两颗原子弹,罗斯福总统签署登6命令,将大量航母和主力舰远渡重洋进攻欧洲大6,登6倒是不怎么需要,可以用航母将舰载飞机对德国本土的城市进行轰炸。

终于又爆了英吉利大海战,上一次英国皇家舰队全军覆没,这一次由于德国海军就一艘航母,主力舰又没有美军多,实际上的巨大差距是肯定的,若不是大西洋实在广阔,美军也不至于对登6欧洲那么悲观。第二次英吉利大海战德国舰队在明知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退却,美军利用数十艘航母出动数百架作战飞机,对德国本土狂轰滥炸,而且掺杂了两颗大菠萝,美军海军司令部的命令是除了柏林,随机进行投送。

核平柏林,只会让美德结成死仇,就像三国演义上诸葛亮和周瑜都非得在赤壁胜利后放掉曹操一样,没办法,谁杀了曹操,谁就得和曹家不死不休。就算曹操赤壁战败,但他三分天下有其二,实力依然强于其中一家,孙权和刘备都承受不起那样的后果。

非常幸运的是,德国空军拦截美国空军的时候,碰运气一般打掉了一架在重重僚机护卫下携带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而剩下的一枚核弹头则落在了法兰克福。

又是十多万人死亡,又是一场人造灾难!

同时,法兰克福的核弹头宣布美国成为第二个核大国,加之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合并,国力短时间内必然会有一个爆炸式增长,所以足够和中国分庭抗礼。

三颗核弹头投下去,全世界形势为之一变。

这次中美政府不再提出和平协议,而是敦促轴心国集团无条件投降,虽然德日先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在本土受到巨大威胁,尤其是都也有可能被逼急了的中美政府核平的情况下,一切已经无力回天。日本石原内阁最先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最靠近美国最有危机感的西班牙第二个投降,然后是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

如今,就剩下德国和苏联了。

苏联情况特殊,因为希特勒反戈一击,红色帝国左右不是人,在长崎、广岛毁灭之后,斯大林宣布退出轴心国,加入同盟国,但中国政府没有接受,美国政府接受了。迫于压力,中**队不再攻打久攻不下的莫斯科,但不退出占领区,林婉芸政府表示会在战后和苏联商讨欧洲占领区问题——注意,仅限于欧洲,亚洲的广大领土,包括西伯利亚和中亚,林婉芸政府绝对不会放手。

苏联始终认为已经是同盟国集团成员,那么就是“战胜国”身份,所以不需要投降,美国政府表示支持,中国政府表示无奈。好在林婉芸对欧洲暂时还没有染指的野心,巩固亚洲占领区并加紧移民本土化才是未来联邦政府的主流,所以她最后默认了苏联的盟国身份。

随后的一个月,德国还在保持沉默,只不过德军进行全面的本土战略防御,所有人都不知道希特勒是准备顽抗到底,还是在为了投降后争取利益做准备。

显然,无论如何,德国不打算无条件投降。

随着形势明朗,拉美国家纷纷加入同盟国集团,包括阿根廷、智利、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直到一九七三年八月份,同盟国集团成员国达到二十四个,要知道,那时候整个世界的主权国家还不到五十个!

穷途末路,就在这一期间,生了一件延迟了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将一个理想主义者推向历史前台。

在这里,就要详细说一说前世的历史。

史陶芬伯格,纳粹德国6军上校,一九零七年出生在德国一个贵族家庭,他父亲是德国皇家军队的将军,他从小生活环境优越,中小学上的是贵族学校。一九二三年,十五岁的史陶芬伯格就曾在一篇作文中写到,他要为德意志人民去战斗,希特勒上台前他毕业于德**事学院,不久就加入了国防军。早期的史陶芬伯格是一名纳粹的崇拜者,他十分赞赏希特勒关于纯净德意志民族的说法,以能为希特勒作战为荣。

甚至在结婚时他也一身戎装,他说,军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军人,婚礼也不例外,在渡婚假时他选择去罗马参加墨索里尼执政十周年纪念仪式。

史陶芬伯格学历高,聪明能干,组织能力强,很快就被提拔为高级军官。但他慢慢地开始对纳粹党徒们的横行霸道,尤其对希特勒在军事上的丧心病狂深为不满和厌恶。一九四三年底,德军在各个战场上已开始节节败退,成千上万的德国士兵死于他乡,而希特勒却更加一意孤行,从这时起史陶芬伯格经常说,我必须采取行动拯救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除掉希特勒。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