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藩给出的富豪榜,苏州没有富人入榜。
大明皇帝,也是人,如果算上皇帝,皇帝肯定是最富有的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拥有的财富,无法估算。
现代人很难理解一两白银在明代的购买力,在这里可以较深入的聊聊这个话题。
先说说度量衡。
明代度量衡均由官府制造,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依律问罪”,知而不揭发者“事发一体究问”。
明代的度量衡制度尽管完备,惩处却极为严厉,只能保证官方明文规定的器具统一,却无法制杜绝营私舞弊的现象。
由于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货币地租取代了一部分实物地租,商品经济相对活跃,这类现象导致官商勾结,肆意增大度量器具,大进小出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激起了民众举行多次反对“大斗剥佃”的斗争。
李德安做过很多次测试,官方制造的秤,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秤称重一斤是585克,有的是595克,有甚者超过600克,相比大秤,用来称金银的小精密度会更高一些,一两大约37.3克。
为了计算方便,李德安旗下产业使用的秤都是600克为一斤。
在明代,一斤等于十六两,一斤600克,一两就是37.5克。
李德安(王辛未)借助储物空间,进行跨时空贸易,有时把一两白银当成200元人民币看待,有时也会把2000元人民币看待,不同场景,想法和判断是不一样的。
王辛未从小到大,他购买过上百次白银,平均每克成本不到4.4元人民币,他在现代购买一两(37.5克)白银平均成本不到165人民币。
很多时候,王辛未(李德安)会把200元人民币和一两白银对等起来。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但很多物产人均量并不多,比如贵金属金和银的产量一直很低。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相比外国,国内的贵金属购买力相对偏高。
明朝中后期,Rb人和欧洲人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Rb产和南美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大明。
在明代,南美白银大量流入大明境内之前,大明很缺白银。
明代中后期,随着国外白银不断大量流入,白银逐渐开始贬值,但购买力依旧很强。
以大米,羊肉和牛肉这三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综合计算,李德安觉得明代的一两白银购买力和现代的1000元相当。
以野生鳜鱼计价,明代一两白银购买力超过现代的2000元人民币。
以野生长江鲥鱼计价,明代一两白银购买力超过现代的5万元人民币。
以海南黄花梨木材计价,这就不好计算了。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海南黄花梨价格飙涨。
在明代嘉靖年间的苏州府,用海黄大料制作的家具,以重量计价,不管这家具有多精美,1两白银至少能买10公斤的成品家具,而现在(公元2022年),海黄大料每公斤能卖三万元以上,做工精美海黄家具价格就更贵了,海黄家具称重卖,一公斤卖5万元,算便宜的了。
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两浙南关榷事书》中,记载了各种木材价格:紫檀每斤银一钱,花梨、乌木四分,铁木二分。
4分白银,就是0.04两白银。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