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晌午,耀目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李自敬呼出口气,颤颤巍巍取下笠盔,发觉昨夜出征时锃亮的笠盔现在已经是创痕密布,如同平整土地上的道道沟壑。
紧绷的神情一经放松,苦痛感便涌上心头。
周身不知道何时竟又多了数道细小伤口,已经凝血成痂,最严重的还是日久松散,激烈搏杀后浑身的酸痛。
李自敬望向被士卒押走,如同斗败公鸡的耿仲明,旋即转身,咬牙活动身体。
激烈的厮杀声和隆隆的步鼓声依旧萦绕在耳边,李自敬抬起手掌遮挡阳光,环视着惨烈的战场。
由金陡关下至远处冲沟,大顺军和清军的累累尸骨被丢弃在地,焦土和灰烬下,旌旗刀枪扔了一路,连盾车辎重也无人问津。
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稳稳地插着,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
秃鹫尖锐的叫声响彻在空中,锐利的眼眸紧紧盯着平川上蚂蚁般的大顺士卒。
看着路边不知名的累累尸骨,李自敬心头一阵悲凉。
这些人大多数都只有二三十岁,花样的年华,火样的青春,就这样被乱世的浪潮拖曳到前线,踏上不归之路。
李自敬将血迹斑驳的雁翎刀收回鞘内,无力再翻身上马,就这样牵着马缰跟在队伍最后。
沿途路过的数辆盾车都被烧得焦黑,地上满是双方残缺不全的尸骨。
一些脚步奔走而过留下的印记中,血水上漂浮着几块碎肉,其间倒映出李自敬愈发坚定的眼眸。
李自成站在多铎曾处于的坡顶,远望西侧。
眼下所处的确是绝佳的观测地点,向西可以远望清军大营,向东也可看清楚关城上正在行动的大顺士卒。
只是李自成不知道,多铎手中还有一个叫做千里镜的神奇玩意。
这一仗李自成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要是按照以往的习惯,侧翼被袭击,他是一定会直接撤退的。
只要老本不折损严重,失败再多次也是可以接受的。
也许对是这个唯一的弟弟的疼爱,也许是对米脂家乡百姓的愧疚,让他鬼使神差的下令打了这一仗。
回想起这一战惊心动魄的走向,李自成也是缓缓松了口气。
所幸多铎的战意并不高,一见前阵被破便立即撤回大营,不然地上的尸体还要更多。
李自成拒绝了刘宗敏的追击提议,下令尽快打扫战场,将受伤士卒先行撤回关内进行医治和休养。
随后,他跳下小坡,翻身上马驰回潼关。
历次大战,大顺军的伤亡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直接死于阵中。
战场上伤员众多,又有轻重缓急之分,大顺军发展的太快,襄阳建政以后虽然创立了野战五营和城防军的军制,却并没有组建单独成建制的军医团队。
相比同大明分庭抗礼数十年的建奴,大顺军的根基还很薄弱,医疗条件也远远不如,以至于总是不能及时救治全部伤员。
虽然大顺军中并没有成建制的军医队伍,但也有许多入军前的郎中或药局学徒。
现在这些人都被集中起来,由老本兵保护着在战场各处奔走,前去救治伤员。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弱势都会一一得到补正,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建奴两路来袭,一路从山海关追杀千里,大顺军被迫主力四散,根本没有时间去慢慢发展。
潼关城头,大顺的旗帜依旧在风中飘扬,但却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
城外的尸体堆积到一起,被留下来的大顺士卒引燃,渐渐燃起冲天大火,黑烟滚滚。
太阳在云层中慢慢下落,金色的余晖洒在大地上,还留在战场里的旌旗和刀枪依旧泛着点点血光。
山野茫茫,关城两侧的峰巅凝集起了一片如血的晚霞。
鲜血渗透了大顺士卒身上穿着的箭衣,颜色渐渐变得模糊。
放眼望去,大顺军的兵卒们退入关内或坐或立,三两成群的聚在一起,都已是伤痕累累。
但相比之前,多了些许生气,不再显得死气沉沉。
这一场胜利或许要称之为惨胜,但确实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这彻底驱散了大顺兵卒们心中对于建奴的畏惧。
潼关总兵府。
昔日驻守在潼关的明朝总兵府邸,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李自成和大顺众文武商讨军务的场地。
总兵府外的院落中,两棵榕树拔地而起,苍劲挺拔。
大堂中,左右各摆着许多收集来的座椅,一些已经看不清楚字迹的文书和塘报凌乱的散落在地。
不时有兵卒从门外急促走过,传来阵阵脚步声。
“坐吧。”
李自成巡视完城关来不及休息,立即赶回大堂,一身的仆仆风尘。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