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张光华说完了好久,吕贤三人还睁大着眼盯着张光华留在纸上的笔迹,他们常年接触的都是单式记账法,虽然平时隐约觉得有点不方便,但并未察觉出哪里有不对的地方,今天突然接触到张光华的复式记账法,顿时感受到了这种方法带来的巨大好处,虽然账本多了,但却更加简便了,随时可以总账。记账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错了都可以查出来,而且也杜绝了某一个人记假账的问题。
“妙啊!实在是妙!”最先反应过来的吕贤立即拍手叫好,他读书多,知识面广,最先想到的不是这种方法解决了当前物资管理的问题,而是看到了这种方法对整个商业带来的变革。
听到吕贤声音的李良红与王承文也反应过来,他们眼中对张光华的轻视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崇拜。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在张光华的指导下他们重新分门别类整理出了总簿,又做出了往来簿和誊清簿的范本,张光华还教他们用自制的炭笔画表格,他们都赞叹用这种笔来画直线的确很方便,但写字的话他们还是选择用毛笔。张光华也只能入乡随俗,跟着吕贤学起了写毛笔字,好在他们以为张光华在海外用惯了鹅毛笔,都是耐心的教起他来。
再到后来,吕贤他们发现张光华每次统计都不会出错,他总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就把数目庞大的物资计算清楚了。在他们好奇的追问下,张光华就开始教他们阿拉伯数字和基本的代数,其实在元朝,蒙古贵族中已经普及了阿拉伯数字,只是普通民众接触的不多。吕贤在发现用公式计算可以验算后,更加喜欢上了这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计算大数据时尤其方便。
而张光华也对算盘很感兴趣,古代珠算的速度堪比现代的计算器,在吕贤的指导下他也背完了乘法、除法、退商和商九的口诀。
等张光华已经熟练的掌握毛笔和算盘,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转眼就到了1354年农历7月。当山洞被最后一架云梯填满时,张光华明显感觉到了大家的情绪都有点激动,看来离起义的日子也不远了。果然,这天张光华刚起床,李大就派人来叫他们四人一起去村长家议事。
张光华和吕贤等四人来到村长家,推开院门,发现堂屋里已经坐满了人,连院子里也站了不少,这次的人明显比上次的人多,估摸着有一两百号人,一打听,原来各个村的骨干都到了。
这时李大和吕光甫扶着村长出来了,大家也都停下了交谈,院子中瞬间安静下来。
村长捋了捋胡须,一脸庄重的说道:“各位乡亲,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这几个月大家都幸苦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也终于要过去了。我决定,后天,也就是七月初四,我们正式开始行动。”说着,村长又看向身边的李大等人,开始分配任务:“李大,你带西边的乡亲,从安溪县的最西边的村子开始,一路召集各个村的义民从西往东过来。吕光甫,你带领北边的乡亲从最北边的村长往南来,最后我们都在李家村集合,在这里分配武器,等确定好队伍的编制后我们就一路向东攻打安溪县城。”
分配好行军的任务后,村长又叫人抬了一个沙盘出来,上面简单的标明了县城的位置。
“县城有两个城门,我们在西门集合。吕光甫,你带领仅有的几百骑兵从正面佯攻,李大,你带领大部人马埋伏在西南面的五峰山后,这座山山势平缓,一下山就是县城,待吕光甫吸引了守军主力后你再行动,确保一鼓作气夺下县城。”
安排完攻城的事宜,村长又开始和大家讨论旗帜和口号这些细节,这次采纳了张光华的建议,用日月旗做旗帜,代表起义的事业能与日月同辉,义军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了得到北方红巾军的认可,村长也决定让每个人都带上红头巾,但鉴于能找到的红色布料太少,就依张光华而言每人用一条红布系在脖子上,名曰“红领巾”。
院子内每个人都领到任务出门后,村长将张光华单独留了下来。
“军师,这次起义,我不会随军出征,毕竟年岁大了,受不了路上的颠簸。我知道你足智多谋,攻城那日就多多帮衬李大,李大和吕光甫都是只能舞枪弄棒的庄家汉子,攻池掠地他们还行,但涉及到策略的事情还是只能靠你,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村长放心,我张光华一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请记住本站地址:www.doupo7.com)